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根据同墓出土的帛书残片分析,可能原有帛书4件,完整的一件宽约38.7厘米,长约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内容奇诡难懂,图像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怪图像,每个图像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像。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汉帛书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共12万余字(见马王堆帛书)。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
帛书的最早摹本出现在1944年的《晚周缯书考证》。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就楚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就楚帛书的绘画艺术而言,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