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

中国画是把客观意象先储存在脑子里,然后再表现事物的实质,并在形象上也有所改变,做到“形神兼备”。对客观事物,中国画则是在表现共性的过程中找出特点,加以夸张。但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这就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各种思想中汲取营养,对原始客观事物加以改变,取其主,舍其次。中国画还有一个特点——白纸本身就是画,你看我画的墨竹,之所以看到这个黑的叶是因为它外边的空白,而这空白本身也是画,空白留得好就是美,所以有“计白当黑”之说。中国画的空白也就是空间,空间又与时间分不开,而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的。

中国画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画家的精神作用,画画是画家的情感在起作用。同样的题材,在这个时间画和那个时间画,就不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外在的条件不同了,其中也包括灵感问题,但灵感不是虚无的,而是人格和感情。无数储存于画家头脑中的意象受感情的触发,所画出来的既是物的形象,又是画家本身生命的体现。画家本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首先是画家本身的修养、知识,各方面的阅历以及对几千年文化的认识。而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合入画作之中。

中国绘画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不同。这种表现要通过画家对于意象的认识来完成,有些要抽象,有些要增删剪裁,大概中国绘画是比较抽象的一方面多。抽象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东西;利用形式表现内容,既表现事物的共性,又加强事物的特性。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神就是神韵,是事物特性中最突出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

中国画从唐代以后,逐渐在创作题材上形成分工的趋势。有的人专攻画山水,有的人专攻画人物,有的人专攻画花鸟虫鱼,以及其他等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趋势?原因很复杂,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对生活有深入体验,对客观事物有足够的熟悉、观察和理解。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很难把各种事物都体验深透。如:荆浩、关仝画山水,居住太行山几十年;边鸾长于花鸟,则于居室四周遍植花木;易元吉画猴,也常入深山老林以心传目击。画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离开客观现实,什么造型也不会有。一个缺乏视力的人,就看不到什么形象,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绘画创作。从美学观点讲,艺术是先有意象,而后才有创作。意象在美术上是指客观上的一切事物形象及其活动。比如:一个人看见实体,这是象;这个实体的活动就是意。这种意象引入到作者脑海中就像电脑储存那样被储存起来,这是个永久储存,但什么时候蹦出来,不一定。意象对于画家是第一义的,然后又通过画家的审美活动对意象进行选择,哪些意象符合于美,哪些意象不符合于美。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因人而异,你认为美的,别人也可能认为不美。认识之后,能不能把它表达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