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葬花》

记得上初中时,越剧版的电影《红楼梦》曾风靡一时。那时的我绝对是超级粉丝,干劲十足的托朋友从上海花高价买来一本唱词,然后想方设法的求人家引见演员,请教唱腔的要领等等。不是吹牛,当时俺在同学里唱越剧已经“小有名气”,虽然都是囫囵吞枣的,但《红楼梦》里的名唱段居然被我全部“拿下”。少女时代的小姑娘思想相当的简单,天真的认为林黛玉就是王文鹃,王文鹃等于林黛玉。

然而本人最终与越剧“擦肩而过”干上了评弹,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又将我迷得神魂颠倒、乐不可支。不过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唱功上的肤浅,优美的开篇一直被我唱得“歪歪扭扭”。随着艺龄的增长,知道再这样下去要“疲脱”了。于是一跺脚将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电视剧的碟片统统买来细细的“研究”,结果发现曾经在俺心里楚楚动人的王文鹃忽然的“老”了。因为无论年龄还是外貌,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更加接近曹雪芹的小说,被人比喻为没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再回过头来听听徐老师的《黛玉葬花》,那苍老的声音越发的和陈晓旭对不起号了。左右彷徨了许久,只得重新翻开小说《红楼梦》,一口气读了二遍,再把葬花的那段情节颠过来倒过去的看了许久,心里才有了个模糊的概念。

众所周知,开篇《黛玉葬花》是由曹雪芹的《葬花吟》改编而成,名为咏花,实则写人也。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的唱词,将林小姐缺乏知音、葬花自慰的无奈、哀怨的心情“暴露”无疑。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的话,乃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是姑娘不愿忍辱偷生、孤傲倔强的真实写照。“纵观”整首开篇可以想象得到,当时黛玉眼前是那么的暗淡、凄清,多愁善感的内心在生与死、爱与恨的抉择中,产生的迷茫和厌倦的心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则是感叹林黛玉身世飘零以及预示姑娘的命运要以悲剧告终而自己浑然不觉的意思。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人物的感情融汇于现实的场景里,生动形象的手法使作品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感染力。

弄明白基本的意思后,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如果不考虑其它,曲子本身让我很是陶醉,但想想林黛玉五六岁丧父,进贾俯最多七岁。薛宝钗比贾宝玉大一岁,林黛玉则比宝玉小一岁,薛与贾成亲顶多十六七岁。换句话说,林黛玉到死不过十四五岁,一个柔弱不堪、杨柳细腰的贵族娇小姐的声音能这样苍老吗?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的将本来已相当熟悉的《葬花》又听了两个月(估计一百遍不止的)。应该承认,徐老师的这只开篇确实动人,不管谁、无论用哪一种调门来“演绎”,既无法超越更不会独树一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它已经不可否认的成为评弹界的绝唱了。那么为何让人感觉“苍老”呢?思前想后答案只有一个:当时老师在谱曲时已经有一定的年纪并身患绝症了。相信丽调《黛玉葬花》不是让我们一味的模仿她的“苍老”与“沙哑”,而是要延续作品里留给后人的艺术魅力。

尽管俺至今没有唱好这首经典之作,可毕竟弄清楚了《黛玉葬花》中的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