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尚武的坎坷汉剧人生

记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龚尚武

罗玉梅

龚尚武是汉调二黄生角演员。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1937年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镇人。

十岁从艺,六十多载的从艺生涯,给他的内心储存了一个汉调二黄宝库。他靠记忆能熟背汉调二黄剧目达上百本。他熟知汉调二黄的表演程式,对很多传统剧里的人物台词、唱腔、表演烂熟于胸。他自幼和很多名家同台演出,欣赏过各个汉调二黄流派的表演风格。这些都潜移默化、刻骨铭心地留在了他的心里。使他成为汉调二黄仅有的几位传统戏剧报本人之一。



五十年代的龚尚武虽20多岁,便已经红遍安康。他主演的古典戏《双轮陆文龙》中的陆文龙,《白门楼》中的吕布,《长坂坡》中的赵子龙,《辕门射戟》中的吕布,《追鱼》中的张生等颇有影响,被称为“活吕布”。那几年,他连续在省上获奖。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他一次就得了两个奖:他和黄贤明合演的花鼓戏《站花墙》,荣获表演三等奖;他与王贤珠、钱康莲合演的《吴三保游春》获得优秀表演奖。这两折戏均由新华书店出版并在全国发行。陕西省广播电台还将《站花墙》录音向全国播放。1959年,全省举办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演出,安康汉剧团演出《穆桂英智破天门阵》,他饰演杨宗保,又获优秀表演奖。同年《打龙袍》代表汉剧团参加的首届西北五省汇演,他主演的高怀德一角再获优秀表演奖。让他骄傲的是:西北局刘澜涛书记亲自上台颁奖。这一年他被汉剧团评为先进个人。

中年以后的龚尚武,演出的角色转到了须生行当。如:《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大登殿》里的薛平贵、《龙凤呈祥》里的刘备等,唱功老练,技巧娴熟。

2006年,汉调二黄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被定为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由于他敬业传承,2009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并颁发奖状和奖章。2008年起,他一直享受文化部及陕西省文化厅特殊补助。

现在他已年过70,但对汉调二黄的热情不减当年。近年来他常和年轻的艺人们一起上下班。他说:“我是一个贫苦人家的放牛娃,在党的培养下,在前辈艺人的教诲下,才获得这些成绩和荣誉。是汉调二黄拯救了我,我要为汉调二黄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龚尚武在苦难家庭长大,有坎坷的童年和曲折的从艺经历。他幼年丧父,母亲孤身养育四个儿子。后来三个哥哥都被拉去当壮丁,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靠给人家织衣缝补赚来一点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供他读书。但家里太苦,母亲实在无法供下去。读了两年书后,便离开母亲去给一个东家捡柴、放牛。当时他只有八岁。

两年后,在他10岁那年。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那是1947年的阳春三月,他像往常一样,天没亮就起床赶着牛上山坡放牛。太阳出来照得身上暖洋洋的,牛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他和其他小伙伴一块去人家地里偷食物在山坡上烧着吃。吃饱了,不知不觉地在山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其他放牛的伙伴们都不见了,只剩他一人。他四处一看,也不见他放的牛了。于是他满山遍野地找,找不到牛,吓得他哭了起来。牛不见了,东家肯定要打,并且还得陪牛。他不敢回家告诉母亲,万般无奈,只好逃跑。

跑向哪里去呢?他也不知道。只是不停地跑。突然看见前面人山人海锣鼓喧天,许多人在看“二黄”大戏。原来这里是汉阴县苹果镇三月庙会唱大戏。他被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地看完一场大戏。戏演完了,会场的人慢慢散去,他无处可去,肚子也饿了,又不好意思去向别人讨要吃,只好站在戏台边。艺人们正在吃饭,有人喊他说:“这娃,戏都演完了,咋还不回家吃饭呢,吃了饭下午你再来看戏吧。”他无处可去,可怜地说:“叔叔,你们要我吗?”那位叔叔问“你想跟我们学戏是吗?” “想学。”叔叔说:“哪好,你姓啥叫啥,好称呼你”。于是他报了姓名,艺人叔叔就让他先到戏房去吃饭,然后再给他找个师父。师父名叫艾德志,是戏台捡场的(舞台上摆道具的人员),后来他才知道,收下他的叔叔叫薛胜武,是个演丑角的演员。从此,艾师父指导他学打击乐(司鼓),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



学艺前二年只是吃饭,什么事也没有干。除看戏外,早晚给师父倒屎倒尿,端茶送水、捶腿捶背。有时师父教他练点打击乐的基本功。戏班子一年到头天天演出,看多了师父教的也就记住了。

戏班子的领班是著名汉调二黄艺人杜建德和袁胜录。自1946年起,他们从汉中镇巴县保安团长家租来衣箱,组织各地的汉调二黄艺人一起演出,赚来的微薄收入大家平分。戏班子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四处奔走。一般在庙会、堂会演出。唱滚龙戏、红白喜事戏、菜包戏等。平时庙会戏多,都是有钱有势人家请去演出,到了县城就会售票演出。由于艺人来自各地,各个汉调二黄流派的演出风格不同,他都学习吸收。艺人们为了生存,走乡串镇,联系演出场次,一天演三场戏是很平常的事。一年到头,只有腊月二十四才到冬班(就是休假期)。假期只管吃饭,没有任何报酬,艺人们也很乐意,因为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大年三十晚,全体艺人主动到各家各户去接财神,送万福、报平安。主人给艺人送些米、面、粗茶、烟、米酒或给点红包,大家好过年。到了来年正月初一戏班再开锣唱戏。

转眼间到了1949年,兵荒马乱。戏班无法再演出下去了,班主决定回镇巴县送还衣箱后就地解散,相约来年情况好转再聚集。这时大量的国民党川军撤退下来,张玉喜、薛胜武师父被拉去当挑夫,其余艺人各自回家。他也跟随几位同乡的师父回到了离别五年的家乡汉阴城。



自从他离家乡后就没有跟母亲有过任何联系。他母亲焦急地等待着,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母亲的黑发都变成了白发。他见了母亲就抱头痛哭,诉说了离家的情况,母亲很高兴他的学艺经历。这时,他才得知一个哥哥死在西安灞桥,另两位哥哥参加了解放军。但家里的生活还是很贫困。母亲起早贪黑做甜酒卖,他去帮人家卖馒头赚点钱。同时他也跟地方上的皮影班子联系上了,跟他们在四乡里唱小戏,打司鼓,混生活。
他13岁那年,命运又一次转机。那是1950年的春天,汉阴县城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日庙会到了。各地客商都赶来庙会做生意,全城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这时分散在各地的艺人们也都聚集在汉阴演二黄戏。当年被国民党拉差夫走的二位师傅也来了,大家非常开心。这次庙会是解放后政府主办的叫“三月三汉阴物资交流会”。演到最后两天的时候,安康“西关自乐社”的葛春荣师父到汉阴来邀请艺人们去安康城唱戏。被邀请的艺人有杜建德、袁胜录和他一共18人。他又第二次告别母亲,跟随艺人们一起到安康搭班唱戏。到安康后,在西关演了一段时间戏。后来自乐社迁移到城内城隍庙演出。

有一天晚上演“定生扫雪”一剧,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艺术人生。当时,剧场内千子茶碗都发放完了,观众已坐满。可是演定生的演员伍云成没有到场,大家急坏了。听人说他和一群孩子打架,被人家打跑了。戏班需要马上找一个替身演员,这时主管葛春荣决定叫龚尚武来演“定生”一角。可他是打司鼓的,隔行如隔山。何况又是演主角,唱词又多,道白也不少,怎么敢演呢?但师父们说:有大家给你递词不要怕。于是他马上化装扮戏,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把戏演完了。师父们说他有一副好嗓子,很有前途。于是让他改作演员。

当演员意味着要吃苦,五更天起床练腿练腰,练把子功,毯子功,很苦很累。但他白天练功,晚上演出,进步很大。1952年全国文艺整风开始了,全地区所有文艺团体都参加了整风学习。教艺人识字,学习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艺术,改掉老戏班子的不良习气,做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学字结束后,西关自乐社和安康人民剧院合并了,这就是现在安康汉剧团的前身。由地区文化馆领导,成为安康地区首个全民性质的文化艺术团体。首任院长是葛春荣先生。合并后人员众多,约100多人。在演出方面竞争很强,都想多演戏。他由于年轻嗓子好,勤学苦练又好学,很快就成了团里培养的重点对象。他拜袁胜录为师,专攻文武小生。他在汉调二黄的表演道路上不断探索。苦学“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自己还增加了两个字----“神、情”。他认为要当好演员,不光外形重要,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更重要。



由于长期跟随著名艺人演出,所以他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虽然年轻但资格很老,有人请教他总是耐心指导,有问必答。他常为其他演员传授技能。五、六十年代进团的赵晓峰、刘铁造、王发芸、刘桂英、陈朝玉、赵志敬。他们是80年代汉剧团的顶梁柱。现在他又肩负着给2000年后进入汉剧团的学生传授技艺的重担。教的学生有:景亮、刘枭、刘伟、马晓雅、胡明飞、喻纪胜、周倩、陈珊、马静、龚雨等。教学生唱、念、做、打的传统艺术。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学习了不少传统剧目,经过排练古典传统二黄戏,学员们进步很大。排演的戏在汉剧大赛中获奖,受到上级领导和剧团组织的表扬。

龚尚武不但培养学生,还常常自己登台献艺。2006年8月份,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千年等一回,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绝响品鉴会”在西安和中央电视台直播,安康汉剧团参加五台晚会,他主演二黄古典戏《南北会》中的四郎一角获得了很好评价。2008年,安康汉剧团代表安康老龄委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全省老龄委大型演出活动,他和王发芸联合演出的二黄《营门斩子》一剧获得演出一等奖。2007年,在汉阴县“两合崖”庙会演出七天,因劳累过度患心脏病昏迷不醒,入院抢救救治。康复出院后又进入到二黄大赛的排练中。
他不但自己从艺,还鼓动自己的两个外孙女考入汉剧培训班。现在她们都已是汉剧团的正式演员,他希望她们把自己一生喜爱的汉调二黄艺术传承下去。

如今,龚尚武老师已过70高龄,患有冠心病。但他依然没有离开汉调二黄岗位,常年参加剧团的招待演出和下乡演出,为传授汉调二黄艺术常年忙碌、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