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昆曲,昆剧,水磨调,南北曲,“南北昆”概念浅解

题目上的这些名词,常容易混淆,我们也习惯性混淆。昆腔,昆曲,昆剧,水磨调不少有关昆剧的词典类书籍中解释也是“一锅端”的,太笼统和通俗,达不到读者明确区分彼此的要求。南北曲,南北昆这两对概念也常被一些人讹解,致使很多爱昆青年认识上有了问题,有必要撰文正之,以为同好中人交流。
昆腔是一种声腔,其发源于江苏昆山,又名昆山腔。与之并立的戏曲声腔名词诸如高腔,梆子,皮黄等等。据《昆剧演出史稿》的作者陆兼之考证,昆山腔的确信年代可追述到明代正德年间,如此说来有五百年左右的可信史。时下流行有“昆曲六百年”的说法,此说所持证据两点:一,明万历间周玄韦所撰《径林续记》中有关明太祖召见周寿宜询问昆山腔之事;二,明嘉靖间魏良辅所撰《南词引证》中有关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这两个说法都是十六世纪中人记述十四世纪的事情,而且均属于纸面孤证,可信度很低,打个比方这种时间跨度好比我们现在记述清代嘉庆朝的事情,倘使这二百年间关于这件事情没有任何人提过,我们从何得到可信之信息而发乎可信之言论呢?在《昆剧演出史稿》中作者对以上两条记录做了去伪存真的论辩分析。昆山腔的可信记载还得从明代嘉靖间苏州人祝允明的《猥谈》和绍兴人徐渭的《南词叙录》说起,从中我们知道昆山腔是南戏声腔之一,而且是继南戏知名度较大的声腔如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之后兴起的声腔流派,以其“流丽悠远出三腔之上”。但是昆山腔最终定型是在什么声腔的基础上呢?也就是关于昆山腔与其他南戏声腔的属性本质方面亲缘如何。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魏良辅“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声腔史学家郑孟津先生据海盐腔和昆山腔的演唱特点和脚本使用情况等论证出魏良辅等人改革成功的新昆山腔主要是在海盐腔的基础上操作的。新昆山腔也称“水磨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水磨调只是一种演唱口法,其并不始于魏良辅,据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考证水磨调本也是北曲演唱的口法之一,魏良辅的改革工作就是用北曲磨调口法改良南曲。说到这里是否我们就算明白了昆腔与水磨调两个概念呢?历史远远没那么简单,我们还要说说水磨调改良后的新昆山腔和旧海盐腔的关系问题才能明白。海盐腔是明代南戏声腔中较早繁盛起来的,据明代徐渭《南词叙录》载“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并且在新昆山腔诞生之后一段时间内,海盐腔还在继续传播着,远达江西,湖广地区,然而毕竟新昆山腔是“出三腔之上”的,迅速取得了上层阶级的宠爱,于是效应出现了,“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皆曰昆山”,这句话告诉我们:旧海盐腔在新昆山腔形成之后改换了姓名(这当然源于昆山腔和海盐腔本身很相近),也宣称是昆山腔了。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皮黄腔未进京形成京戏之前,各地皮黄腔曰“皮黄”“汉调”者甚多,然京戏一旦成了大气候,反而有以自称“土京戏”“土二黄”者了。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先来对昆腔这个概念作一个小结:昆腔是一个声腔概念,包括经过魏良辅等改革过的使用水磨调演唱的新昆山腔,还包括没有经过“水磨化”的“海盐故调”以及他们在各地经年累月形成的遗存支派,他们的同名曲牌具有相同的主干旋律,具有相同的曲牌词格和音乐伴奏体式,他们是亲缘很近的一个戏曲声腔家族。昆山腔未必就是水磨调,水磨调本不专指昆山腔,前者如尚能见到的“草昆”和分散在中国南方古老剧种中的昆腔,后者虽然今已不存在非昆山腔的水磨调,但作为准确概念本不等同。
昆曲和昆剧又是何等概念呢?昆曲的概念本是很严谨的,其严谨性要高过昆腔和昆剧,但是由于我们常用昆曲来指代昆剧这个剧种,或是用昆曲来指代昆腔这种声腔,致使昆曲的概念被模糊化了。昆曲是一种曲唱概念,其所唱的声腔是水磨调唱法改良后的新昆山腔,是正宗的“水磨昆腔”。昆曲所演唱的脚本未必是明清传奇,他可以是一些元明散曲或是只有曲词而无宾白的“散套”。昆曲也未必是要付诸于剧演的演唱,他还包括一种清唱形式,谓之“清曲”,与戏工场上之“剧曲”对应。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昆曲未必是戏曲。昆曲一定是水磨调口法演唱的南北曲曲牌或是宋词牌,但昆曲不等价于昆腔,更不只限于戏曲之昆山腔。昆曲这个名词出现得很晚,翻开古代曲谱和宫谱,一般只称之为南北曲,原因在于昆曲的本体是南北曲,昆曲只是一种风格腔概念,好比“外衣”,稍后述及。至于昆剧这个名词则出现得更晚,是现代戏剧概念引入中国之后形成的概念,与其他剧种名词一样,其概念指的是中国戏曲的一种,是一种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诸多元素在内的综合舞台表演体系,但是昆剧舞台上所演唱的戏曲声腔未必是昆腔,还包括一些其他声腔和音乐,如《贩马记》和《百花赠剑》中演唱的吹腔,《青冢记·昭君出塞》中的弋阳调,《借靴》中的弦索调,《绣襦记》中的莲花落,《寻亲记》中的南罗,甚至可以看到在昆剧戏工曲谱《遏云阁曲谱》所载《幽闺记·分凰》中有高腔和梆子腔。反之,不是只有昆剧才演唱昆腔,其如川剧,湘剧,赣剧,桂剧,婺剧,广东汉剧,京剧等等均有昆腔,昆腔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声腔组成部分之一。

兹将昆腔,昆曲,昆剧,水磨调的概念区别总结为以下几句话,以供参考。1)昆腔未必就是水磨调,水磨调本不专指昆腔;2)昆曲演唱的是水磨昆腔,但昆曲不仅指昆剧舞台上所演唱的昆腔,也不仅指演唱戏曲剧本的昆腔;3)昆剧舞台上演唱的声腔未必都是昆腔,昆腔也不是仅仅在昆剧一个剧种中才使用的声腔;4)通俗情况下常可以用昆曲指代昆剧剧种概念或者昆腔声腔概念。5)按照历史名词出现先后的顺序,水磨调最早,其次是昆腔,再次是昆曲,最后才是昆剧。

南北曲又是什么概念呢?如同昆山腔一样,要搞清楚,我们还是要说说起源,不了解历史,割断历史看一个问题总是不知是非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叶的中国处于南北对立时代,南方处于南宋王朝,北方处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这个时代是中国戏曲从漫长的萌芽发展期到高度成熟的转折点,在南宋王朝的东南沿海的温州地区出现了一种叫作“永嘉杂剧”的戏曲成熟形式,也名“温州南戏”或者“戏文”,这种南戏音乐是集合了宋代曲子词,唱赚和诸宫调(北宋就有的两类曲艺),南方民歌俗唱曲牌而形成的曲牌体。南戏在中国南方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明代,经过不断传播和分化,于明代中期形成了各类流派声腔,诸如被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的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以及泉州腔,潮州腔等等均属于南戏的声腔支派,我们把这类南戏所演唱的声腔体系叫作南曲。在南戏文兴起于南方不久,大约在十三世纪初叶的北中国处于金朝与元朝交替的时代,在原本北方流传的诸宫调曲艺和金代院本杂剧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名“金元杂剧”或者“北杂剧”,十三世纪末页元朝统一中国,北杂剧也被南下的统治者和文人墨客带到了南方,而北杂剧所演唱的声腔体系被自然地叫作北曲(北曲还细分为俚歌北曲与乐府北曲,见俞为民教授的《曲体研究》,此处不赘述)。

昆山腔等南戏文分支的戏曲声腔本是演唱南曲为主的,但是自明代初期以下,北杂剧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且北杂剧艺人长期流入南方,于是南北曲合流的现象出现了,在南曲体系的诸多声腔派系中都开始有了北曲体系的曲牌音乐介入。魏良辅改良后的新昆山腔主体也是南曲,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北曲,并将北曲作昆腔化处理,所以我们现今所能听到的昆山腔中的“北曲”已然不是当年北杂剧的北曲,而是昆山化的北曲。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昆山腔是演唱南曲为主,兼唱北曲的戏曲声腔,昆曲是用水磨口法演唱的南北曲。然而并不是只有昆山腔是演唱南北曲的,海盐腔也是演唱南北曲的,弋阳腔,余姚腔也是,甚至后来号陈“天下南北时尚徽池雅调”的青阳腔也是演唱南北曲的。南北曲是曲体,而昆山腔是一种实际演唱的风格腔,虽然由于分化时间很长了,作为本体的南北曲曲牌对各类风格腔的约束力不一样,但是作为音乐本体依旧有其稳定的因素。昆曲实现了南北曲的合流,但依旧划分为南北曲两大类音乐系统,而且彼此区别很多,关于昆曲之南北曲的差别,在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南北戏曲源流考》一书中分析很多。南北曲作为昆曲的本体,在掌握昆曲文学和音乐学中至关重要,吴梅先生曾经有感于唱昆曲的人南北曲尚且不分,说道“不知南北曲为不知曲也。”,确实是的,对于填词制曲者来说,不知南北曲何论宫调曲牌,何论套数场次,均无从谈起,而对于谱曲度曲者来说,不知南北曲则简直就是“曲盲”了。昆剧所使用昆腔演唱的剧目中,有的是唱南曲的,有的是唱北曲的,有的是南北交替的,对于一般听众来说怎么掌握好区分南北曲的方法,使得一听便知呢?摘录一些前人的关于南北曲区别的总结如下:1)南曲五声音阶结构,没有西洋简谱中的4和7两个音,而北曲是七声音阶结构;2)南曲很少有衬字,一般“衬不过三”,每个曲牌的板数板位比较固定,衬字不占板位,且每个字辞的腔格较长,表现为“死板活腔”,腔格过渡非常连续,北曲衬字多,甚至一句之中衬字数目可以超过正格字数,每个曲牌具体板数板位较为灵活,衬字可以点板,且每个字辞的腔格较短,表现为“死腔活板”,腔格过渡跳进很多;3)南曲的“繁腔”是由唱腔水磨调口法带来的,是为装饰音性质的“小腔”多,大腔并不追求繁杂,而追求质朴流畅,而北曲的繁腔是其字多腔少,跳进行腔的本质特点带来的,追求端庄华美;4)南曲曲牌联套较为自由,有些曲牌可以单用,可以不入套曲,而北曲曲牌联套较为严格,宫调体系相对严整,不可随便配用,除少数情况可用短套外,一般均构成北曲大套;5)南曲曲牌除【引子】【尾声】【赚】【红衲儿】等少数可以散板演唱外,其他均是上板演唱,而北曲曲牌每个套曲照例前几个曲牌均可以散板演唱;6)南曲字声使用中州韵约束下的苏州音,即四声各分阴阳,有入声字,入声字多采用“断腔”唱出,北曲字声用中州韵的四声体系,即将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只有平声字分阴阳,该点涉及具体演唱吐字收音,南北昆曲各流派也会有差异性。南北曲的差别对比肯定不止这些,因为是本体差别,他们相同的一面其实很少,仅仅都是采用“依定律填词,依定格行腔,一腔多塑”的曲牌体,都采用水磨调化的昆山腔演唱,其他大概就全是不同的一面了。这就好比两个不同的人,他们穿上了相同颜色的风格外衣,他们表面看来是很一样的,而更多的是不一样的一面。

以上所述的理论总结的道理对于不懂音乐,乐理基础又没有的普通听众几乎是很难抱着其中一条去执行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帮助他们迅速辨别南北曲呢?答案是肯定有的。既然南北曲具有这么多的不同点,他必然在听觉上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异样,这种异样是感官上的,最为直观,这对于普通昆曲观众来说才是最好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也许初次听的人是很难找到感觉的,这很正常,常戏言之“麻雀看人”,因为音乐感官分辨力此时还非常薄弱,听多了,尤其是带有“心知肚明”地听多了,以后自然感官分辨力增强了,一听便知。罗列一些常见的南北曲唱段如下,可参考之。1)南曲部分:《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叫》,《玉簪记·琴挑·偷诗·问病·秋江》,《桃花扇·题画》,《雷峰塔·断桥》,《牧羊记·望乡》《白罗衫·看状》,《占花魁·湖楼》,《渔家乐·藏舟》。2)北曲部分:《牡丹亭·冥判》,《长生殿·酒楼·哭像·弹词》,《宝剑记·夜奔》,《金锁记·法场》,《焚香记·阳告》,《铁冠图·刺虎》,《慈悲愿·认子》,《占花魁·劝妆》,《邯郸记·扫花》。3)南北联用部分:《紫钗记·折柳(北曲)·阳关(南曲)》,《长生殿·絮阁》(杨贵妃唱北曲,高力士和唐明皇唱南曲),《长生殿·小宴》(唐明皇唱北曲,杨贵妃唱南曲),《艳云亭·痴诉点香》(萧惜芬唱北曲,诸葛暗唱南曲)。

说完南北曲,再说“南北昆”。“南北昆”指的是昆曲的演唱流派,风格派别的昆曲。这对概念与南北曲本没有任何必然关系,常被初识者混淆,是不应该的。南昆顾名思义本是南方昆曲,而南方昆曲流派于今尚存几种,于古恐怕更多,究竟南昆指的是哪一种呢?俞振飞有言“南昆北昆不如永昆”,看来他是把永嘉昆曲区别在南昆之外的一种,依据此等推理湖南省的湘昆(嘉禾昆曲)也不该算在南昆之列乎?那么这样看来,所谓南昆大体只能是全部源出于苏州周边昆曲唱口的后裔,对于剧曲而言,只代表今天的上海,南京,浙江,苏州四家!可是昆曲还应当包括清曲部分的,那么诸如现今还有曲社传承的金陵甘家所唱的清曲,扬州广陵曲社所唱的昆曲算不算“南昆”呢?还有如果南昆指南方昆腔的话,那么南方很多剧种的昆腔算不算“南昆”呢?再论上海,南京,浙江,苏州四家昆曲团体虽源出一系,但终究也有分化,谁是南昆呢?可见“南昆”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很难界定,只能说说罢了。“北昆”是北方昆曲,还是特指今天的北方昆曲剧院呢?如果指北方昆曲,那么京津冀地区的清曲曲社所唱的是北昆么?还是界定“北昆”仅仅为剧曲,还有晋南昆曲也是北方地区的昆曲,算不算北昆,还是要被排除在这个概念以外?可见“北昆”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无法界定,可大可小,可是可非。没有南北曲则不可能有昆曲,没有产生“南北昆”的分化则与昆曲是否已然诞生无关。昆曲的南北曲本体是万年不变的,变了就不再是昆曲了,而至于“南北昆”,甚至特定时代的不同地区的昆曲派别则处于不断变化中,昆曲的兴盛有赖于各类派别的兴盛,派别越多越好!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