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2013昆剧优秀剧目展演完美落幕

”姹紫嫣红——2013昆剧优秀剧目展演”近日落下了帷幕,但它带给人们的欣喜和感动却久久不能平息,深感昆曲艺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舞台上经典、雅致和摄人心魄的演出,剧场外人头攒动的求票场面,剧场里座无虚席的观众和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都充分说明了昆曲在当今受到的欢迎和认可。不仅如此,昆曲再也不是只有白头发的观众,而是年轻人追逐的对象,喜爱和观看昆曲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一种艺术风潮。这种喜人的境况对昆曲来说实属不易。

回望历史,自清末,以梆子腔为首的花部乱弹戏普遍兴起之后,昆曲受到很大冲击,逐渐走向衰微。整个20世纪,由于战乱和社会发展以及昆曲艺术自身的问题等诸多原因,许多班社解散或与弋腔同台演出,艺人流落四方,生活无着落,曾在明清时期独占鳌头的昆曲,一度岌岌可危。自本世纪初昆曲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扶持,并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此后,在昆曲7个院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整理改编和创作了52部昆曲剧目,300多出折子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剧目质量不断提高,如这次展演中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而来的上海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雷峰塔》,北方昆曲剧院的《西厢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出的《牡丹亭》,浙江永嘉昆剧团演出的《张协状元》,湖南省昆剧团演出的《白兔记》、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和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新创作演出的《红楼梦》、《梁祝》等剧目,都呈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以上这9部作品是从52部作品中选出的一部分,整理改编和创作的优秀昆曲剧目还有许多。但仅从这9部剧目中就可以看出它们既有昆曲艺术共同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个性,又有各个剧团不同的艺术风采和南北方昆曲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有的清丽、柔媚,有的大气、典雅,显示了昆曲艺术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品格。这些剧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传统戏曲整理改编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充分说明,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古老的昆曲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样会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仍然会绽放出熠熠的光彩。

昆曲艺术是近1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在近年来整理改编和创作的52部剧目中,绝大多数是整理改编的传统经典剧目,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根据南戏整理改编的《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以及《绿牡丹》、《比目鱼》等,后两部作品是已有300多年没有演出过的剧目,前两部作品的历史更长。这些剧目的整理改编倾注了昆曲艺术家们极大的心血和努力,最大可能地还原了昆曲原有的神韵,搬上舞台后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很好的评价。

剧目的成功传承得益于昆曲有一批既能躬身实践又能传道授艺的老艺术家,也得益于已经挑起大梁的中生代昆曲表演艺术家和那些崭露头角的青年昆曲演员。目前,有关方面对昆曲后续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北昆不久前新招收了60名新学员,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训练;苏州昆剧团继青春版《牡丹亭》担当主演的两位青年演员后,如今又培养出了新一代年轻演员;上昆、江苏省昆、湘昆、浙昆、永嘉昆剧团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现在,一大批青年昆曲演员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好学上进,敏于思考,勤于学习,一定会为昆曲的传承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此外,作为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中国戏曲学院也在3年前开设了昆曲本科班,把昆曲纳入到了高等学府的教学中。

对于昆曲艺术的发展来说,目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望前路,风光无限,任重道远。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昆曲艺术遗产,应该更好地保护、抢救和弘扬它。我们坚信:有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领导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支持,有昆曲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有广大昆曲爱好者和观众的关心爱护,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一定会有新收获,一定会整理改编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剧目,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昆曲编剧、导演和音乐、舞美人才,为时代、为社会、为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再创新的辉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