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不只是吸引

作者:姜媛媛
贵池,位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脚下,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迁客骚人,善男信女到此朝拜。这个夏天,那里来了一群年轻人。2013年7月7日,来自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大二学生吴鹏程,宋俊洁等一行十一人,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之傩文化研究,更近距离的感受傩戏的魅力,感受这颗“活化石”唱出的最纯粹的灵魂,揭秘傩戏面具背后的故事。

“傩”字何解?

理解“傩”字,这是破解“傩戏”的第一步。它不像“京剧,川剧”那样带有明显地域性色彩的标记,通俗易懂,而单单一个“傩”字,就奠定了它的神秘地位。刘街村委会的负责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当他把已经发黄的地方志翻开时,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原始生命在跳动,傩戏离我们就这样近了,近了。村委会负责人说“傩戏源于原始的图腾意识,表演者要戴上傩神面具。表演的目的是为了请神祭祖,驱邪纳福并且在农闲时能起到娱乐百姓的作用。

这是集诸多要素为一身的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了古老民族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是中国人朴实灵魂的写照。

这就是“天籁”

在村委会负责人的介绍下,当天下午我们去了刘氏宗祠。刘姓的傩戏是贵池傩戏的重要分支之一,代表剧目有《和番记》、《刘文龙》。一进门极为醒目的就是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天一门”三个字。字体刚劲有力,足以可见傩戏当年的辉煌。但是,进门之后,祠堂的景象让人辛酸。当年威严肃穆的祠堂经过“极左”思潮的破坏后已经破败不堪。镏金屋顶上的一道道划痕,记录了它所遭遇的一切。

很有幸,我们找到了祠堂的负责人刘当红老先生。刘老给我们看傩戏表演的道具,有古钱、八仙,还有一幅极为罕见的清明上河图的中堂。刘老说“祠堂现在维持下去不容易,每次表演主要靠村里人的募捐,现在真正听得懂,愿意演傩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心疼的摸了摸眼前的八仙。缓缓的说了一句“不知道傩戏还能撑多久”。话音一落,气氛突然变得凝重。这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

在刘老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一位傩戏的表演者刘国平先生,他现场给我们来了一段《孟姜女》的选段。说实话这是一种很难听懂的唱腔,曲调高亢、激昂,但依然不失南方“徽池雅调”的细腻与婉转。这就是,天籁。

“只有你最懂我”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只有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傩文化对于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我们接下来进行了随机调查采访。其中一位社区医生的话给人的印象最深。他说,每年看傩戏的时候,他都会去看,而且像祭奠祖先一样带蜡烛,黄纸,香,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家人们相信“傩神”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平安,幸福。当谈到傩戏没有像黄梅戏,京戏那样大红大紫会不会感到遗憾时,他说“傩戏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就是来源于它的纯天然,没受任何艺术形式的加工。傩戏对于宗族的意义大大超过它的舞台意义。比起让他走向更高的舞台,我倒更愿意守候它的纯粹、神秘,对它永远保持一颗敬畏的心”。

从一个外乡人的眼光来看,傩戏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着着实会令人高兴。而只有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理解傩戏对于他们意义,才能听懂傩戏内在流动的灵魂。当傩戏古朴的曲调回荡在青山绿水间,整个世界便静了。傩戏,不只是吸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