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豫剧唐派艺术三代弟子

嫡传第一人:“须生泰斗”贾廷聚

入室弟子贾廷聚被业内称为“须生泰斗红脸王”,被戏迷称为“盖豫北”。谈起恩师,贾廷聚的眼睛有点湿润,他说:“师父是个大好人,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如何唱好戏,更是如何做好人。就像赵毅说的那句话,‘戏比天大’在唐喜成大师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舞台就是他的圣地,他心中只有戏和观众。”

“师父一生不争名,不求利。一次演出看我演戏不大胆,就狠狠批评我说,你是不是怕群众说你演的比我强啊,谁也不许让谁,你唱得越好我越高兴,你得生法超过我。”提起恩师,贾廷聚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师父还曾写信教导我,‘演戏的火候要像鹰抓兔,演戏的毅力要像一把荆棘,喊嗓子要像拔蒜薹’‘吸气如闻花,吐气如吹灰’。虽然这两个比喻很土,但却很实在、很透彻,我一直在用心领会。但是我们弟子能继承他的唱腔,却永远赶不上他的毅力。”贾廷聚的师妹李素芹来自河北邯郸,她1984年10月拜唐喜成为师。回忆20年前在师傅家学习的日子,李素芹仍然有点紧张:“师傅他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字一个字给我抠,当时我还很年轻,天天都战战兢兢的,惟恐哪点做的不好,惹师傅生气。他说过‘似我者生,像我者亡’,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发展自己。”谦虚的李素芹说得朴实真切,“现在到各地演出,我从不敢挂师傅的牌子,我怕唱的不好,对不起他老人家。”

唐派第三代:弘扬唐派艺术责无旁贷

河南省豫剧二团郭治成告诉记者,听二团的老艺术家说,师爷从小家穷,为了养家糊口,他辗转于中牟、许昌、开封、郑州等地串班演出,过着流浪的艺人生活。他为人正直,脾气倔,做事光明磊落,有啥说啥。但一开口就是讲戏,其他免谈。

在谈起唐喜成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时,郭治成给大家讲了个笑话:“那年师爷家里老人去世,他正埋头大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晚上还有演出,嗓子要是哭哑了就唱不成了,哭声戛然而止。师爷赶紧试了试声音、哼哼嗓子,仔细听听还有声,这才放心。

“如果有人要拜他为师,他会直接毫不留情面地问,你是来图我的名呢,还是真想学戏,在我这儿是学艺术的,不是打名的。师爷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继承和弘扬唐派艺术,我们责无旁贷。”

唐派第四代:学不会就不吃饭

12岁的梁满来自舞阳县,从7岁就开始在许昌跟随唐派弟子赵全民学戏。懂事的梁满在各位师兄面前害羞地坐在一边没敢多表现,默默地听着。直到采访即将结束,他才放开声音说:“我觉得这唐派戏听起来好听,觉的非常有意思,就想去学,去模仿!”

一边的父亲说,梁满这孩子非常能吃苦,去年一年唱了50场。为了唱好一折戏,他从一大早开始直到中午,家人叫他也不搭理。“我学不会就不吃饭。”梁满倔强地说。

票友弟子:不为名利,只为戏迷争气

“每当我在工作上或者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我就会找个戏曲茶楼唱上两段,顿时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33岁的票友弟子贾高峰一谈起唐派格外高兴,“从小因为受家庭的熏陶,我格外喜欢唐派,还记得读书时的我为了看唐喜成和贾廷聚合演的《血溅乌纱》,骑个自行车冒着大雪晚上12点多才回学校。”提起过去的壮举,贾高峰非常感慨,也非常遗憾,他说自己没能拜师学唐派,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可以继承唐派艺术。
评论家刘敏言在谈话中表达了他对唐喜成大师由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他说,唐喜成大师对豫剧事业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他在继承豫剧祥符调、沙河调唱法的传统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艺术发音方法,创造了豫剧“二本腔”(假声)唱法,为豫剧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其次,唐喜成以他独特的表演风格塑造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有性格特点的舞台生角形象,得到百姓长期认可,永远流传,比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三哭殿》中的李世民等;最后,唐喜成用他的艺德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唐派传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十生有九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