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粤剧的家长们:从不错过孩子任何一次演出

“琼花发新枝,粤韵满禅南”,数百年来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在佛山生根发芽,成为很多佛山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民俗喜庆时节,总少不了吟唱几段。作为佛山传播度最广、民间参与度最高的“非遗”项目,粤剧的传承现况似乎比较乐观,除了有名扬海外的大老倌、活跃于社区的私伙局,佛山一小更有一群“娃娃兵”,带着童稚之气的清亮声音,学习传统的唱练坐打,为粤剧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派儿童粤剧收获小拥趸

“点解今日不见将军啊?”

“将军忙着考试,不能到现场拜见元帅了”

“既然如此,我们这出六国大封相还要继续唱下去……”

这不是普通话剧对白,而是一群6-10岁的香港小孩表演的儿童粤剧,他们穿着“缩小版”的传统粤剧将军、元帅、女官等戏服,以童稚的声音、粤剧的腔调和功架、幽默的儿童视觉,解读一个历史故事。

10月18日,广东粤剧界盛事———佛山粤剧华光诞在禅城区举行,香港查笃撑儿童粤剧协会带来的这部儿童粤剧,让一众听惯了传统粤剧的发烧友“拍烂手掌”。当日,在舞台上同台献艺的,还有佛山市第一小学“小红豆”带来的儿童折子戏《懒猪猪去开笔礼》,孩子们穿上粉红和蓝色的古代学子服,功架有板有眼、声色并茂地唱着重新改编填词的粤曲小调。与节奏冗长地吟唱传统剧目不同,儿童粤剧以新鲜的剧情、稚气未脱的腔韵以及接地气的表演让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表现得气氛欢快、喜感十足,吸引了一大批儿童爱好者。

早在2009年,佛山一小成了禅城区祖庙街道粤剧粤曲进校园计划的“曲艺训练基地”,设立了粤剧课堂,每逢周三下午,基本功架班、粤曲表演唱腔班,以及近两年才开设的曲艺民乐班的学生们都在这里上课,年龄段跨度从二年级到六年级。

学粤剧的孩子们:功架和唱腔“左右开弓”

周三下午4点,折子戏《懒猪猪去开学礼》的主演依琳和50多名同龄的孩子们在佛山一小教学楼5楼的舞蹈教室里,练习着粤剧基本功架。两手向左右平伸、手指作兰花指状,一个跟着一个地围绕着教室走台步,来自禅城文化馆、禅城区曲艺家协会的刘老师就在一旁提点着:“手抬高点”、“脚步碎一点”……

队伍里领头的琬筠,曾经获得广东省粤曲粤剧大汇演的银奖。“身段、手势、台步、拉山、踢腿等基本功架都有板有眼,唱起粤剧小调颇具味道”,刘老师对这个粤剧班里的“当家花旦”甚为称赞。读小学六年级的琬筠从2年级开始加入粤剧班,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粤剧的服装很漂亮,我想穿着它上台表演”。琬筠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练声,光是“合尺”两个音就唱了几节课。此后的练习,基本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在舞蹈教室练习基本功架,下半部分在音乐教室学习新曲子。

功架的练习从最简单的“拉山”(术语)开始,手指握成兰花指,手臂向左右画弧线拉伸,看似十分简单的动作,要做出古代仕女的韵味,却要经过反复练习。一字马、走圆场等更要经常拉筋才能完成。“从前觉得这些动作没什么难度,现在骨头长硬了,反而要多加练习了”,琬筠说。

在唱曲方面,在有了基本的粤剧音准,刘老师会打印出改编自传统小调的歌词和歌谱,一句一句地教,琬筠和同学们也就跟着一句一句地学,把曲子大概学会了,才会逐字逐字地精细调整节奏、音高等。现在,她一个学期能学好几首新曲子,曲谱和基本的粤剧知识,都难不倒她了。

如果说琬筠加入粤剧班是因为兴趣,那么依琳的加入则是因为“被看上”。同样是2年级的时候,声音甜美纤细的依琳因为声音条件好、音调适合粤曲唱腔而被刘老师选中。对粤剧一无所知的依琳,也是跟着琬筠的路子学习粤剧,功架与唱腔“左右开弓”。今年,《懒猪猪去开学礼》的儿童折子戏开始排练,外表活泼精灵的依琳反串当中懒惰反叛的男生角色,除了要重新练习男生的唱腔,还要克服粤语咬字不准的困难。“一句一句地教,把发音不准的字一个一个纠正过来”,这是刘老师最常用的方法。

看粤剧的家长们:从不错过孩子任何一次演出

琬筠和嘉琪、晓童是粤剧班里仅有的几个6年级学生。“因为要考初中的关系,好多同学到6年级就退出了”,晓童说,她们是因为刚好碰上排练新剧目,因此才坚持留在剧团。

学业和兴趣,似乎总要在家长心中上演一场博弈。“我觉得并非不能共存,孩子有这个兴趣爱好,我会支持”,琬筠的母亲表示,粤剧是一种传统文化,能够从小接受熏陶是一件好事。每逢大型演出之前,琬筠都需要加紧排练,学了新曲子就在家里唱,学了新的身段动作也在家里练习,“我就充当听众,尽管不太懂,但起码是种支持”。嘉琪父母都是粤剧爱好者,他们总喜欢在嘉琪完成功课以后,让女儿教他们唱一段。“有新曲子那天就特别兴奋,她唱一句,我们唱一句”,梁先生说。“他们总是跑调,我也很头痛”,嘉琪对于这种家庭互动感到可气又可笑。

孩子们的每次演出,家长们都会亲临现场。琬筠、嘉琪、晓童第一次到广州参加广东省粤曲粤剧大汇演,他们的父母们就专门跟到广州,全程记录下她们的演出。“几乎每次演出都不会错过”,梁先生的手机里拍下了许多嘉琪的化粤剧妆后的照片。“第一次上台演出,差点就认不出来了”,演出结束后,嘉琪还没有卸妆,就被梁先生匆匆带回家,一直拍照、合照,“仿佛是见到大明星一样”。“孩子们的天性都很简单,喜欢就会有兴趣学。在我的层面来看,粤剧给了她兴趣点,但这个兴趣点能维持多久,我并不强求”,琬筠的母亲说,她和女儿交流过,粤剧不会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

教粤剧的老师们:只培养孩子兴趣、感受文化
“儿童粤剧不必过于正统,而是要把粤剧当成一种课堂教育,利用有趣的生活细节引导他们。要让孩子们真心喜欢粤剧,首先就是让他们成为观众,如果连做观众都不愿意,怎么会喜欢粤剧呢?”对于儿童粤剧,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梁国澄有过这样的思考。

而事实上,为佛山一小上课的刘老师和香港查笃撑儿童粤剧协会艺团的马曼霞都在做着这样的尝试。“所有小朋友都有两个共通点,一个是‘贪玩’,一个是‘贪靚’,粤剧恰好兼备了这两个元素,因此对小朋友来说,这是很有魅力的艺术和文化载体”,马曼霞认为。

佛山一小粤剧班里的孩子,一般从2年级开始训练,到了4年级才有真正上台表演的机会。“所以每次表演能上的都安排他们上”,刘老师说,就算是最“绿叶”的角色,都可以穿上表演服装,可以化妆,可以在舞台上展示她所学的东西,这就是孩子们最想要的东西。

在刘老师和马曼霞看来,粤剧对于孩子来说,都只是一种兴趣和玩乐方式,她们需要做的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载体中,挖掘让孩子感兴趣的兴奋点。查笃撑表演的所有粤剧,角色都是特别为小朋友度身定做,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希望小朋友用自己的真性情、真感受来做戏。

刘老师也在积极挖掘着更多适合孩子演出的题材。《懒猪猪去开笔礼》的儿童粤剧折子戏,是佛山市第一小学的首次戏剧尝试,从戏中的小调填词、剧本创作都由专业的粤剧作者参与创作,内容接地气,也符合孩子的性情。“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粤剧演员,我们只是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他心里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马曼霞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