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发展须找回文化自信

川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早在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就提到了四川的民间歌舞,并将表演者称为“下里巴人”。而后,川剧还经历了唐五代、元宋、明清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完整的造型、独特的审美、丰富的内涵,在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价值。然而,目前川剧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文化自信的丧失。

自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大肆掠夺中国的领土、金银珠宝的同时又向中国输入了鸦片、文化、技术等等。文化的侵略是他们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们企图从思想上控制中国国民。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是对现实的写照,小说虽然写的是德国,但是当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处处演绎着类似“最后一课”的情形。列强采取控制了中国的文化的策略,进而控制了中国人的思想。逐渐地,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中国文化遭到冷落甚至质疑,川剧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遭此厄运。

而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各国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加强。中国文化在原本不自信的前提下,仿佛又有自卑的表现。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服装……冲刺着中国人的神经,人们的审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卧室里的年画换成了裸体美女、电影只看美国大片、崇拜韩国的金喜善、就连说话中也要夹杂几个英文字母……而传统的中国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仿佛全世界都如梦初醒般地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各国都一窝蜂地争着抢着申请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韩的申遗之争最为激励,大到争四大发明、中医、孔子、端午节,小到争火炕、泡菜。争相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推进非遗的博物馆,2006年川剧也有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川剧申遗成功就能说明川剧发展了吗?显然不能,非遗只是一场风,吹醒了那些沉睡多年的传统文化。川剧也被吹醒了,吹醒了却并不等于保护了、传承了、发展了。真要发展还需及时乘风破浪找回文化自信才行。

要找回川剧的文化自信,首先得了解川剧。现在听过川剧的四川人,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80后”、“90后”,对川剧这种艺术形式应该知之甚少。近几年,“川剧进校园”的活动开展起来了,但范围还不够广泛、频率还不够高。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川剧、参与川剧活动尤为重要,因为青年学生是川剧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川剧不仅要进校园,更要进课堂。川剧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剧本如《船舟借伞》、《秋江》、《山伯送行》都被川剧演员传唱了很多年。这些剧本反映着四川的风俗人情、四川的历史文化,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已经被整理成册,极大地丰富了民间文学库,为何不可以拿来学习研究?

要找回川剧的文化自信,还须挖掘川剧的内在价值。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但被人们所熟悉的只是川剧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技巧,殊不知川剧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川剧的语言幽默风趣、俚俗的可爱,具有独特的中国式的喜剧特征。川剧的声腔融昆腔、高腔、弹戏、胡琴和四川的灯调为一体,其中蕴含着四川的移民史。还有川剧的脸谱,在色彩、造型上都有独特的内涵。总之,川剧浑身是宝只是目前还缺乏发现宝的眼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