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秦腔改革

文艺述评

——也谈秦腔改革

秦腔改革的呼声,时起时伏,忽隐忽显,时间很长了。为什么不能造成一种热潮,出现一个热气腾腾、生动活泼的局面,持续一个较长的阶段,取得一些较大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艺术的改革通常不能采取搞群众运动的方式,也不大容易形成运动。但,重要的大约在于这种改革的动机、内容及科学依据有点脱离群众,引不起多数秦腔观众的兴味。历史上,任何成功的变革必须萌生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其根基又需植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任务,最终还要仰仗一定的经济形态与由之决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艺术的改革自是如此。戏曲是一种通俗艺术,在中国,主要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艺术,其次才是城市居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秦腔更是这样。因此,要改革秦腔,改什么,怎么改,必须先视秦腔流行区域的农民、市民、工人的看法和意愿。不能深刻准确地把握这些人的态度和要求,最多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作为戏曲艺术,秦腔自有它的艺术特色。这大约就是它的雄健和酣畅。秦腔剧目、唱腔、道白、曲牌、舞美也不乏婉约妩媚的部分,但其骨格中还是雄健和酣畅。秦腔是梆子剧系产生最早的剧种,其历史远比京、豫、评、晋等剧种要早,至今流行不衰,区域及西北五省区,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总结和提炼的。这并非说秦腔已是尽善尽美,无需改革,相反,秦腔之所以有已往的成绩和今天的局面,正是不断改革进取的结果。它还需要改革,不断进取。尽善尽美的艺术是没有的,艺术的生命正在于更新。但,改革它必须深知它的本来的面目,它的特殊的素质,乃至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拿目前来说,秦腔的净角、音乐、置景就大有改革之必要。秦腔界没有出现几个真正经得住考验的净角就是明证。秦腔音乐很有特色,动人心魄,但实践证明,改革的路子还很宽。首先,必须减弱力度,净化吵杂的效果。置景过于古板,缺乏生活气息,应当大胆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决不能改掉秦腔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决不能丢弃秦腔的艺术优长。那么,到底什么是秦腔的特色和风格,什么是它的优长,到底有什么缺憾,就需要探讨、研究、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确切的依据和途径,真正扬长弃短,越改越好。

作为地方戏,秦腔自有它的观众和流行区间。任何地方剧种都是这样,不这样反而不是地方戏了,也不见得好。艺术规律就是如此。不同的地区,风土人情不同,语言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北京人爱看京剧、评剧,上海人爱看越剧,四川人爱看川剧,西藏人爱看藏剧,这是自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许多秦腔爱好者希望秦腔有更多的观众和更广阔的流行区域,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也并非完全做不到,但,还是要考虑到艺术规律,不可强求,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希望通过改革,把秦腔改成通用剧种,到哪儿都受欢迎,那实际是把秦腔往灭绝的狭路上引,是要切切注意的。一段时期以来,京剧被戴上“国剧”的桂冠,似乎有朝一日就要取代各种地方戏,这只能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胡闹。

至于说秦腔青年观众不多,因而改革的结果要适合青年人的口味,这也要分析。青年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秦腔理应为他们服务,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陶冶他们的情操,并以此作为改革秦腔的方向和任务之一。但,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的人,艺术的好恶和欣赏习惯也不同,青年人自有他们的所好。比如,不少青年人喜欢交际舞、音乐会、港台发式,这些并非不美,但就全社会讲,大多数人还是不爱。我们没有理由让大多数人象青年人一样喜爱交际舞、音乐会、港台发式,同样不必寄多大希望,让青年人也爱秦腔,进而要求秦腔改革投青年人之所好。老实说,青年人所以不大喜欢秦腔,或简直讨厌,原因有二,一是看得太少,太晚,缺乏了解;二是他们的戏曲欣赏水平、文学知识、历史知识较差所致。这就有一个青年人也可向秦腔靠拢的问题。就是说,多看,多学,多研究,甚至补点课,增强鉴赏能力,从而增加趣味。同样的道理,秦腔迷们也可以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多了解些“现代化”的艺术品种,提高对它们的欣赏水平和兴味。这并非要青年人习惯于或硬着头皮去欣赏现有秦腔中一些理应改进提高的地方。同样的道理,秦腔迷们对于某些“现代化”的艺术品种的增加了解与兴味,也不是要全盘吸收,应当有所取舍。任何艺术品种、流派、程式、风格、技巧等,都瑕瑜互见,良莠杂存。

作为一种流行剧种,秦腔的剧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少独具特色的剧目和现代题材剧目太少。这大约是秦腔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戏曲是反映生活的,首先应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易于和观众心心相印,声息相通。戏曲史上,成功的剧作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不少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对于秦腔来说,反映现实生活,直接取材现实生活,是要难些。这就需要改革,使之适应表现现实生活。这方面也不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当然要把秦腔剧目一律改成现实题材,也不可取。因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剧目题材的新旧远近没有必然联系。在现有秦腔剧目中,许多历史题材的剧目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或大或小而已。长期以来,秦腔形成了表现历史题材的一套程式、唱腔、服饰、道具等,或则说秦腔更适合表现历史题材。这并不是包袱和过错,而是经验和成绩,是进行秦腔改革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所谓独具特色的剧目正是由此而来。这个命题本身不包含题材新旧远近的意义,它只是说秦腔应当在某些剧目的编演中,有自己的特具的艺术魅力,为别的剧种、剧目所不能超越。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的。

一言以蔽之,秦腔改革是必须的,必然的,路子很宽,余地很大。但必须慎重,不可盲目冒进,更不能扬短弃长。应当注重调查,总结,寻求科学的依据。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