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的舞蹈

“抗联”的舞蹈

东北抗日联军从它诞生起,就很重视革命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这在抗联的前身,即人民革命军时期,就已经有所表现。1935年10月4日,杨靖宇领导的人民革命军与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的西进部队胜利会师,并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军民联欢会。在会上,二军西征队战士跳起了《旦斯舞》。

抗联部队是由各阶层多民族组成的队伍,他们能歌善舞,在冰天雪地的丛山峻岭之中,经常燃起熊熊篝火,欢快地扭起大秧歌,各族战士跳起本民族的舞蹈,抒发豪情壮志。这支队伍培养了不少文艺骨干,如李敏、黄生发以及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他们都是能歌善舞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他们带领下,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不少具有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的歌舞、集体舞、歌舞活报,如《刺刀舞》、《活报舞》、《鸭绿江边》、《梧桐树》、《欢迎抗日军》等。

这支革命队伍战斗了14个寒暑,他们以歌舞为反法西斯战争谱写了战斗篇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革命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向陕甘宁及华北、华中、华南、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他们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开展了当时的文艺活动。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建立,此外,还建立了青年艺术剧院、八路军战地工作团、联政宣传队、烽火剧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试验剧团、抗日剧团等文艺团体及艺术院校等。随后,华东、华中、华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

上述艺术院校、团体在开展舞蹈活动时,基本上是继承土地革命和红军时代的舞蹈传统,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演出的舞蹈有《海军舞》、《红军舞》、《钉铃舞》、《国际歌舞》、《网球舞》、《儿童舞》。创作的舞蹈有《丰收舞》、《统一战线舞》、《红色机器舞》、《收割舞》、《红缨枪》、《红星舞》、《打日寇》、《小小锄奸队》等。在传统舞蹈基础上编创的舞蹈有《刀舞》、《剑舞》、《秧歌》、《花鼓》、《艇阁》、《小放牛》等。

《丰收舞》表现了农民喜获丰收的情景,动作敏捷,技巧性强。该舞在陕甘宁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工人剧团演出)。

《统一战线舞》以海、陆、空军联合起来作战,最后取得胜利为主题,展示出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决心。舞姿刚健有力,气势磅礴,具有战斗精神(青年先锋队演出)。

《红色机器舞》以舞蹈形象摹拟汽缸的发动、齿轮和轱辘的转动、发动机的轰鸣,展示了未来的机器时代的远景(人民抗日剧社演出)。

《收割舞》由129师文工团在太行五堡村军民联欢会上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为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自己喜爱的民间舞蹈,如《高跷》、《霸王鞭》、《狮舞》等,来庆祝胜利,或欢送人民子弟兵上前线英勇杀敌。

这一时期的舞蹈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抗战到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