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吉克族舞蹈


 
                                                              
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是塔吉克族流传最广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莎车、叶城、泽普、皮山等县的塔吉克族聚居区。
    塔吉克人对歌舞有特殊的爱好,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凡传统节日及平日的亲友聚会,都要举行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娱乐活动,恰普素孜是这一列活动中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恰普素孜一词,塔吉克语为“快速”、“熟练”之意,是塔吉克族民间歌舞曲中特有的一种节奏型,凡按这种节奏所进行的民间歌舞,都可称之为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在民间也有“鹰的舞蹈”之称,因为该舞的突出特征,就是将鹰的各种姿态概括为基本舞姿,以此来反映塔吉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塔吉克民族素有“鹰的民族”、“帕米尔雄鹰”、“鹰一样的人民”等美称。在现实生活中,塔吉克人民向来以特殊的眼光看待鹰,视它为百禽之首,是忠诚、仁慈、勇敢、坚强、正义的象征。那些胸怀宽广,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助人为乐的人,常被人们比作鹰。在“叼羊”活动中,那些能够夺得羔羊的优胜者,会被赞誉为“一只雄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鹰在塔吉克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恰普素孜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了。
    关于恰普素孜的历史,在塔什库尔干一带有很多民间传说。据塔吉克族女诗人阿提坎姆.扎米尔(生于1042提)介绍,其中有一则讲道:古时候,在慕士塔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名叫瓦法的小伙子和一个叫古丽米合尔的姑娘,从十二岁起便给巴依萨比尔做奴隶。他们白天在外放牧,晚上只能睡在羊圈里。天长日久,两人在患难中相爱了。萨比尔知道后,一心要把两人拆散。他将瓦法打发到远离村庄的大山深处去放牧,而把古丽米合尔关在深宅大院里做家务。一对恋人天各一方,但两人都无法丢开对对方的思念。一天瓦法将羊群赶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自己则坐在山顶上,含泪唱起了思念亲人的歌。突然传来一阵嗡嗡声响,瓦法应声望去,只见一只雄鹰为了拯救他的羊群正在和恶狼撕杀。他立即弯弓搭箭射向恶狼。当他来到鹰的身边时,鹰已负伤垂死。这时鹰睁开眼睛,忽作人语:“我已经不行了,你杀了我,用翅膀做一对笛子当作为的遗物吧!”瓦法含泪从鹰身上取下了中空的翅骨,做成了三个音孔的“那艺”(即“鹰骨笛”)。从此,那艺声取代了瓦法忧伤的歌声。当古丽米合尔知道这笛声是瓦法的心声时,想念亲人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每次打水来到河边,她总要驻足良久听那笛声。一天,当古丽米合尔又来到河边时,一群鹰正和着轻柔美妙的笛声舒展着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见此情景,她立即伸开双,臂伴着笛声模仿鹰的飞翔动作跳了起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姑娘将这些动作串连成优美的舞蹈,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为塔吉克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恰普素孜。
 
刀舞
 “刀舞”曾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流传,因该舞技巧性强,一般人不易掌握,现民间已不多见,只在县城一带偶有所见。
 
刀舞为男子单人舞蹈,用“恰普苏孜”节奏的民歌或民间乐曲伴奏。故民间也称之为恰普苏孜。表演时,舞者脚下全用“顿蹉步”、“交替步”、“交叉蹉步”、“跟跺步”等恰普素孜舞步,主要特征是手持长约七十厘米左右的波斯式长型弯刀,挥刀作舞。舞姿沉稳、威武,颇具古代武士之风。舞蹈有一定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十分严谨,路线的调度与动作的转换,均由表演者视场地的大小,以及表演时的情绪临场决定。舞蹈只受节奏的制约而不受曲调长短的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即兴性。
    刀舞的表演时间、场地及伴奏乐器与“恰普素孜”同。
 
米力斯
  “米力斯”普遍流传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而以该县的布伦萨尔、大同等地尤甚。与塔什库尔干毗邻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的塔吉克族聚居区也普遍流传。
    米力斯一词,塔吉克语意为“聚会”、“欢聚”。
    米力斯一般在民乐和民歌伴奏下进行,有时也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为舞蹈伴奏。形式较自由,可独舞、双人舞或多人共舞。男子舞蹈时,基本采用恰普素孜舞步,展现雄鹰的神情姿态。而女子舞蹈中除偶用恰普素孜舞步外,更多用的则是在每小节的五拍中连走四步的“连走步”,步态细碎连绵,轻盈典雅,与舒缓自如的舞姿相配,构成了显然有别于恰普素孜的风格色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