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大家夏圭画选 溪山清远图(百幅中国名画)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夏圭画选
夏圭(活动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约1049-1130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1194)、马远(活动于1190-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夏圭 长江万里图绢本设色 26.8×1115.3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开窗口)
《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纸本墨色 46.5×88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宋 夏珪 山水十二景图卷(残卷)
绢本设色 28/26.8厘米长度不详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山水十二景图》为夏圭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纵28厘米,一说26.8厘米,长度未知,现仅存四景残卷。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先用水笔皴擦,然后落墨,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
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两段“烟堤晚泊”和“渔笛清幽”。这幅作品描绘了南方地区晚霜初降、行人暮归、柳艇栖泊的情景,画面齐整严谨,笔调稳健含蓄,秀媚苍润,与他另一种泼辣纵横的画法在相异趣。作者用拖墨带水之法,涂写出近处挺实婉迤的山崖,几个行人沿着曲曲山路肩担而归;画面的中间部位,淡泊的堤岸和丛林中的孤寺被笼罩在隐隐暮色之中,两、三艘柳艇静静地锚泊在堤岸,在一片寂静、安逸的气氛中,仿佛悠悠回荡着微微轻浪抚拍湖岸的声响。《山水十二景图》整个画面充满了大自然的无限优美和生活的清幽情趣,也是艺术家心灵境界的一种生动写照。明代有跋十二景图卷曰:“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如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这卷作品不失为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宋人 雪景四段卷
上海博物馆藏
《雪景四段卷》无款,其风格似夏圭。该卷共分四段,描写雪后江山之景。构图简洁,布境巧妙。画面中间留有大片空白,焦点集中在两端,近景浓墨与远景清淡遥相呼应,中景舍去,皆取“边角”之景。描写的雪后群山峻岭、墨翠劲松、楼阁屋宇,在一片银装素裹中奕奕生晖,从而营造了一种自然荒率的趣味,充分表现了清旷高寒、空寂荒冷的意境。与“马夏”构图一脉相承,更似夏圭的布局,在其《山水十二景》中能一目了然。
宋 夏圭(传)山水十二景图卷(明清临本)
明人画 夏圭长江万里图卷
纸本水墨设色 59.4×521.7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 夏圭 虞山图卷 私人藏
图画虞山西门到剑门一段十里山塘个风光,湖上飞禽点点,湖面烟雨蒙蒙。山上树林疏散错落,庙宇和道观点缀其中。作者用简练的笔法,把江南水乡的烟雨空濛表现得淋漓尽致,用静来表达虞山的冬天,意境高远,气韵深长。
南宋 夏圭 西湖柳艇图
绢本浅设色 107.2×59.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面柳堤回环, 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 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 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
南宋 夏圭 洞庭秋月图
189.6×108.9厘米 弗利尔美术馆藏
题识:洞庭秋月。橘香浦浦青黄出,维舟日暮柴荆侧,涌波好月如佳人,争夸似弄婵娟色。夜深河汉正无云,风高掠水白纷纷,五更何处吹画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南宋 夏圭 山谷激流图
137 × 91.5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夏圭 雪堂客话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江南寒江雪景。山村房舍为皑雪覆盖,寒气袭人。二人于室内对话。图中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以表现山石方硬奇峭而又苍润浑融的质感。天空和水略染淡墨,以烘托大雪的洁白和寒气袭人的气氛。构图采用“边角式”局部取景法。全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画面左侧署“臣夏圭”三字款。
夏圭 梧竹溪堂图页
纸本设色 28.2×29.5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梧桐、修竹、茅舍、远山、栏杆,一人坐室内似有所思。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24.8×21.3cm 大都会博物馆
山市晴岚是指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风景。“山”是指昭山,“市”是指易家湾集市,“晴岚”是指雨后初晴,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在山间弥漫流动的自然景观,而山市晴岚则是雨后天晴的昭山及易家湾集市的美妙景色,它包括昭山主峰及山脉、易家湾集镇、昭阳寺、昭山范围内的湘江与湿地。《山市晴岚图》对此作了传神的描绘,在历代均有不同作者的版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当时昭山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