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二人转介绍》

04-27 41 反馈
    二人转介绍

    二人转(韩子平、董玮)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目录

    二人转简介

    特色节目

    历史背景

    首次出现

    演出形式

    流派

    唱腔特点

    曲牌分类

    展开

    二人转简介

    特色节目

    历史背景

    首次出现

    演出形式

    流派

    唱腔特点

    曲牌分类

    展开

    编辑本段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编辑本段特色节目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专业的二人转演出团体诞生。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是东北最早的专业二人转剧团。建团以来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优秀作品。《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夫妻串门》《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创作出大批优秀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更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圣哲、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是八十年代乃至于九十年代东北最活跃的专业二人转演出团体,目前各种演出市场上流传的二人转传统节目,基本来源于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所创作保留的剧目。赵本山央视春晚走红后,更是把东北的二人转推向了全国更多的观众视野,由赵本山[1]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编辑本段首次出现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传统二人转皇后【筱兰芝】

    传统二人转名角【李文兰】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编辑本段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二人转舞台照“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编辑本段流派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8.曾有“南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