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派小生”萧雅

04-21 28 反馈

    萧雅,著名青年越剧演员,尹派小生。曾荣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0年,萧雅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1982年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进入上海市虹口越剧团,在尹桂芳老师亲自指导下主演《沙漠王子》和《盘妻索妻》等尹派名剧,并运用尹派艺术主演《一枝梅》等十多部新戏。1984年,她在江浙沪青年越剧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1986年在第二届江浙沪青年越剧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1987年获得海峡两岸歌唱比赛(故乡情)一等奖;1988年获得上海市第二届通俗歌曲创作演唱比赛一等奖;1989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戏曲演员通俗歌曲大奖赛中获得特等奖。其间,她拜尹派艺术创始人尹桂芳为师,成为入室弟子。

    萧雅在艺术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到十年就演出了越剧《三女审子》、《沉香扇》、《画龙点睛》、《天长地久》、《青峰剑》、《青云梦》、《流浪王子》、《沙漠王子》、《重阳山恩仇记》、《血缘恩仇》、《一枝梅》、《盘妻索妻》等十几台大戏,以她儒雅的扮相、潇洒的风度、柔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其间,她还灌录过不少越剧和歌曲盒带,拍摄了戏曲电视连续剧《汉文皇后》、《绿林奇缘》、《血缘恩仇》、《玉蜻蜓》和《江南情》。其中《玉蜻蜓》荣获第1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萧雅还开了戏曲演员唱歌的先河,成为最早的戏、歌两栖演员。她曾受上海歌剧院邀请,出任歌剧《请与我同行》女主角;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萧雅主演的音乐风光片《呼伦贝尔情》,荣获全国民族音乐风光片特等奖。1985年,《上海戏剧》杂志社专为萧雅唱歌问题召开了大型座谈会,获得各界专家的肯定。紧接着,文汇报发表文章《萧雅该不该唱歌》,一时成为全国和上海众报刊讨论的话题,轰动剧坛。

    1988年,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萧雅演唱艺术专场”演出,戏、歌参半,相得益彰,轰动上海。之后,又共同举办了“萧雅艺术研讨会”,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1991年,萧雅赴美国定居。但是,安定优裕的生活并没有磨灭萧雅的舞台情结。她酷爱越剧,思念观众,曲不离口,身不离功,朝思暮想要重返舞台,终于在1998年年底毅然决定离美返沪,重新融入观众之中。2001年4月,上海东方电视台、解放日报和上海记者协会共同为她举办了“东方雅韵 ——萧雅尹派演唱专场”演出。同年下半年,她受上海越剧院邀请,主演了越剧《早春二月》,这对从未演过现代戏的萧雅来说,是一次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她成功地塑造了柔石烈士笔下的萧涧秋形象,获得观众欢迎,专家好评。

    2002年6月,她成立以演出为中心的上海萧雅艺术工作室,领衔主演原创越剧《状元未了情》,在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首演成功以后,又创排《越剧精品回眸——萧雅尹派折子专场》。后赴长沙参赛第七届“映山红”民间艺术节,荣获剧目金奖和编剧一等奖等12个项奖。

    萧雅在艺术上既承传师教,又好学博采。她曾以首唱的一曲《月亮走,我也走》唱红大江南北,显示出厚实的音乐功底,在促进戏曲和歌曲的相互渗透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她又拜昆剧名家岳美缇为师,吸吮昆剧乳汁,提高艺术品格。萧雅还大胆创新,在突破戏曲的传统唱法上作了可贵的探索,她把通俗歌曲中轻声气声唱法糅合进尹派唱腔之中,丰富了越剧的表现力,使之富有时代感,缩短了传统戏曲和青年观众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演出魅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