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啸彬(官金庭)

09-03 7415 反馈
关啸彬,男,楚剧旦角。原名官金庭,据《孝感市志》记,字金迁,为误记。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官家河人。

他七岁上学读书,1l岁时因他父亲暴死被迫停学,后来到他叔叔家当放牛伢。由于他喜欢看书,尤其是酷爱民间流行的唱本一类的书,所以对戏有了特殊的感情。楚戏,原来叫花鼓戏,也叫灯戏,在孝感一带颇为流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年节总要组织演唱几场。幼年的关啸彬,在这种环境中萌发出当演员的想法,于是花鼓戏演到哪村他就跟到哪村,看戏时睁圆双目,潜心哼唱和比试,放牛时也不断地边唱边做。俗话说事怕有心人,关啸彬还真的学会了几段戏。随后他便加入了当地业余戏班,学习真是如鱼得水,使他在楚剧生涯路上绽开出一枝秀丽的鲜花。

1935年元宵节,官家河正唱灯戏《访友》,是压轴戏,饰祝英台的演员突然发病。戏班老板心急如焚,经后台师傅彭秀山推荐,由关啸彬临时代唱(此段为《孝感市志》所记,流传较广,然据关啸彬妻子沈凤英所述,此事为在大众剧院演出《胡凤娇投水》)。他风度文雅,镇定自若,出台一亮相,一抖水袖,就让观众大赞,戏一演完,轰动乡里,他当即拜秀山为师,入专业班唱戏。为了取长补短,提高技艺,后来他搭班随同乡章炳炎到汉口民众乐园演出,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楚剧名人,学会了不少演技,技艺渐入佳境,名声也越来越大。他男扮女装主攻花旦,对少女在舞台上的手、眼、身、步以及唱、念、做、打的技巧,他都研究有数,表演得法,在上演《送友》,中他以扮相之美丽,身材之窃窕,嗓音之甜润,表演之细腻而名声鹊起。有诗为证“一场《送友》动江城,不了回思不了情。楚剧园中花绽放,风和日丽抖芳芬”。此后在章炳炎和沈云陔的指教下,他吸取楚剧界名家之长,运用自身的优势,融青衣之唱,取花旦之形,研乡士气息之妙,创行腔吐字之精,让楚剧在他的演唱中得到升华。


1938年,关啸彬只身流落到仙桃,途中经过一个渡口时,把守的日兵见他衣着光亮,疑是“探子”,盘问时,野蛮的日兵用刺刀在他的后脑勺上划开了一道口子。伤口好了以后,脑上就留下了一个明显的伤疤。后来关啸彬无论走到哪里,都戴着帽子。

1952年演《白毛女》时,获武汉市首届戏剧观摩二等奖,同年在参加中南地区第一届戏曲汇演中,他参演的《百日缘》获奖;1955年他参演的《思凡》,获武汉市第一届戏曲汇演奖,他参演的《乌盆记》获省戏曲汇演一等奖;1964年由他主演《三世仇》获省、市荣誉奖,并被选为武汉剧协理事,成为中国剧协会会员。

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湖北武汉的广大城乡戏迷以争相学唱其唱腔而自得,而以他与李雅樵的《百日缘》、《大访友》等生旦对儿戏唱腔最受欢迎,以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楚剧所有后学旦角基本形成了“无腔不关”的现象,至今还有强大影响力。被湖北观众誉为“楚剧张君秋”。

获奖的关啸彬站在楚剧的跑道上,总是目光炯炯地盯着新的起点,不断地继承吸收和创新,给楚剧注入了不少闪光点。在唱腔上,他以花鼓腔为基础,吸取京、汉、豫、越、黄梅戏等唱腔之髓,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关派唱腔,使楚剧步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代表剧目有《李三娘》、《杜十娘》、《荞麦馍赶寿》、《双玉蝉》、《银屏公主》、《百日缘》、《思凡》及现代戏《三世仇》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关啸彬经常被批斗。当时剧团有些人为了整垮关啸彬,故意编出了一条“老朽滚蛋,青年上战”的口号,其实是对当红艺术家的嫉妒心理。关啸彬在挨整时,总是相信自己的清白,他说:“我没有干坏事,我没事儿的。”他的几个“造反派”徒弟,好几次毒打他、整他下跪,他还是这么说。1967年1月13日,关啸彬2点钟要去上班唱戏,大约1点半左右,他正在屋里烧开水,突然来了几个人,要把他带去审讯。他就是在这一天被人打死的。行凶者将尸体扔入江中,有人将尸体打捞上来,作为无名尸放在了殡仪馆。后来发现尸体上全是木棒打伤的印记,太阳穴、裆部出血,是致命处。关啸彬死于腊月十八,直到正月十三,尸体才运回官家河埋葬,当时尸体已经腐烂,浑身出血,惨不忍睹。

1976年,在李先念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关啸彬被平反昭雪。同年,在武汉楚剧团和家乡官家河,分别召开了追悼大会。参加大会的可谓人山人海。20世纪80年代,为了纪念关啸彬,他的一些弟子回到官家河,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演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