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与古琴

作者:裴金宝
我在苏州大学教授吴兆基门下学琴,得益匪浅。先生不但教琴,教做人,还引导我进行古琴理论的研究。

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古琴,指导古琴制作,提高古琴的内外质量,作为个人的观点提出来,望得到琴家们的斧正和指导。

一、 对传统古琴历史轨迹的认识

六千年文化古国是龙的故乡,也是琴的故乡,至今存世古琴不少。战国、汉初的出土琴,我把它看作为古琴发展阶段的代表,就从保存于故宫的唐琴《九霄环佩》和《大圣遗音》说起。唐朝是祖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尽善尽美的境界,后世难以超越,同样,唐琴制作所达到的高峰则一直是后代学习的范本。离唐稍近的宋琴,其浑厚、润古的音色也是不可多得的。吴兆基先生家传宋代名琴《玉玲珑》,本人珍藏的宋琴,《金声玉振》都是在世良琴。唐时及唐前古人抚琴,常置琴于低案或郭公砖或膝上,从四川三台汉墓出土的陶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琴几及五代周文姬所绘《琴阮合奏图》上能看到这一姿式。由于自宋代后的家具发生了变化,起居方式也从唐代的席地而坐(或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家具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从《清明上河图》及《白沙宋墓》等史料上可以看到。从宋代赵佶所绘的《听琴图》上可以看到宋人抚琴已置琴于高案上,唐宋琴体的不同特征,在于唐圆宋扁,个人认为除了声韵等其它的原因外和家具高度变化、演奏时置琴部位的高低有很大关系,非人所巧为。由于琴体圆弧度的变化,唐宋琴的音色就产生了区别。《琴书大全》说"……唐园,钟磬之声,宋扁,钟鼓之声……"。元代琴大多沿袭宋琴,音色向宋琴靠拢,目前也有不少良琴存世。在吴景略先生早年学生徐中伟先生家看到的家传元琴《无名款》,也是难得的良琴,明琴的制作水平和音色比元琴略逊一筹,笔者自浙江画家(琴家)吴蓬先生处见到明代常熟琴人所制作的《古虞南风》和苏州张子锐先生处见到的明潞王鉴制的《中和》琴都属此类琴。至于清琴我所见者大多数都施瓦灰底,我自有二张清代中期琴,一为黑髹仲尼琴,此琴奇重,出音微弱,髹漆剥落,不能下指,琴面材为顽硬老柏,琴底材为普通杉木,弹奏时,只有琴弦振动,少有琴体共鸣,此琴实为阴阳颠倒之杰作,二为隐红色仲尼琴,此琴奇轻,面材为质地较好的桐木,底材为普通杉木,不留项实,全无金石之声。所施瓦灰大多剥落。一般清琴大多有以上二琴的弊病。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古琴制作(音质)的历史轨迹看,总的概念是制作工艺及音质在逐渐退步。当然后代也有不少良琴超过前代,但这仅是个别现象,为什么唐宋琴的音质较高,明清及以后的琴音质反而退步,这似与前者的制琴工艺符合古琴本身内在要求有关,而后者仅是依样画葫芦,简单仿制而已。如何提高古琴制作水平,提高琴本身的质量呢?我以为一定有一个内在的规律可找。

二、我的制琴理论

《阴阳学说与古琴》
阴阳学说在我国起源很早,学说以为:世间之巨细,事物之繁简,皆可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归类。宇宙万物中通贯物质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中天地、男女、正反、进退、明暗、强弱、大小……阴阳之学将前者归类为阳,后者归类为阴。阴阳在既相对又相合中周而复始,如日月之交替,人类之繁衍。

古人把阴阳学所实践于很多领域,中医尤甚。古《素问》、《灵枢》诸类典籍中有较为系统朴素的论述,古人造琴,也有取法于阴阳学说的例子。所谓"圣人制琴以阴阳相配,故有中和之声……上圆而敛象天也,下方而平法地也……,这是古人受天地阴阳之启发,造琴经验的总结,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阴阳学说与古琴的关系。对中医来说,不首先弄清楚阴阳五行的道理,便不得其门而入,中医所说的生理、病变、诊断、治疗、摄生各个方面,无不以阴阳之道来解释其理,我认为要提高当今古琴制作的整体水平,出上品精品,也完全可以用阴阳学说的原理,具体地把握古琴制作。我喜欢中医,家中及中医朋友甚多,耳闻目睹,对阴阳学说兴趣极大,孜孜于些,研究阴阳学说与古琴的关系,应用阴阳学说指导古琴制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以制琴的实践体会,绘制了三张制琴阴阳理论剖析图,分析阴阳学说与古琴的关系。

1. 天体万物运行图(图一)
这张图叫太极图,而我把它叫作天体万物运行图。图中黑的部分是阴、白的部分为阳,S型的界线暗示着动感,象征着阴阳万物动静分合之态,周而复始之理。世间万物在这个天体运行中无不受此运行法则的支配和影响:天地之气的阳升阴降。春夏秋冬的左上右下、大江之水的自西而东、气血盛衰的男左女右,无不协其拍,顺其势。我认为古琴与阴阳原理内涵一致,息息相关。《琴书大全》云:"琴无新旧,常宜置床上,近人气,被中尤佳"。这是古人以人气协琴气之说。

2. 琴体纵面阴阳剖析图(二)

从古琴整体概念来分析,上为阳木,下为阴木,以古琴局部概念来分析,上为阳木,阳左为阳中之阴,阳右为阳中之阳,下为阴木,阴右为阴中之阴,阴左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为木中地,阳中之阳为木中天,阴中之阴为木中地、阴中之阳为木中天,阴阳学说认为,天为阳而清气升,地为阴而浊气降,左升右降,天地循环,以此理剖析古琴,则古琴之气与天地之气同理。

用图二的理论解释古琴的振动传递,其音自岳山发出,经龙龈(阳部)下传于龈托(阴部),由龈托朝轸池方向传递,由轸池(阳部)上传至额(阴部),这条振动运行路线,由左而升,由右而降,左升右降,同天地之理。
3. 琴体截面阴阳剖析图(图三)

同前之理,上为阳木,下为阴木,阳左为阳中之阴,阳右为阳中之阳,阴右为阴中之阴,阴左为阴中之阳。(大弦为阳、小弦为阴)左升右降之理同图二所释。

从阴阳观念看,琴是由二气循环的(协天地之气),制琴的材料,表面看是一块普通的木材,似静物,其实不然。由于我以为其由阴阳交融组合,每一块普通的木材(制琴材)在我的眼光里便是一块有血有肉有灵气的物体。按阴阳之理取材,虽截自一体,但取(需)阴得阴、取(需)阳的阳,琴材按琴体阴阳图按置,各得其位,顺其理性,阴阳得其所用,使琴身变得通灵遍体,琴也就成为有生命的物体。因琴材阴阳程度不同,故千琴千声,各有其性,此皆循阴阳之自然规律所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