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杂说

三国时期魏《王基残碑》拓片残本隶书,12行(完整者19行),高110厘米,共存220字。碑左侧有清朝光绪八年河南府训导杜梦麟刻跋。据考证,《王基残碑》是三国时期魏国景元二年(261年)刻石。乾隆时出土于河南洛阳安家沟村,后来移至洛阳存古阁,后又嵌于洛阳明德中学壁间,现藏河南洛阳博物馆。三国时期禁立碑石,存世量极少,自然拓本更少。《王基残碑》拓片其波磔翻挑和扁长字形构成了曹魏隶书的时代特征,同时期的《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多已残破漫漶,故《王基残碑》是可卓然鹤立于三国时期的碑刻遗存了。

金石拓本自宋朝兴起,是极为珍贵的收藏品,而要想辨其真伪,首先要了解碑石的碑拓方法。碑石的捶拓方法一般有擦拓和扑拓两种,前者适宜较大、较平坦的石面,如遇凹凸不平石面或器物浮雕,就非用扑子一点一面拓出不可。从用墨看也有浓、淡、润、燥之分。南宋拓帖浓淡相间的,整个底浅淡,字口鲜明别有韵致。清代初期御制墨拓,乌金发亮的是乌金拓,淡墨中浅而匀的精拓才算“蝉翼拓”。

碑刻作为一种艺术品,自唐宋以来翻刻便出现了。有的原石尚在,即依照拓本另刻一石,拓出后冒充原石拓本,此为翻刻。被翻的原石有的模糊,或地处偏僻,善本难得,捶拓不便,有的是商人牟利,随手做出赝品,鱼目混珠,如汉《曹全碑》所见翻本几十种,良莠不齐。再者,自清乾嘉以来碑学兴起,金石碑碣翻刻成风。然而不管怎样翻刻,与原刻总有不同之处。拓片的鉴定主要靠多看、多积累经验,注意观察拓片的神采是否暗淡,拓片石花是否呆滞,再看纸张质地。如拓墨浅而飘则不符合拓片早期着墨的特点,而拓片拓制的早晚跟收藏价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再者碑石在镌刻时字口多向内倾斜,由于捶拓时拓一张,常把碑洗一遍,字口越来越瘦,近拓本比初拓本字口瘦也是一个特征。

金石拓本的收藏应主要集中在唐代以前的金石文物,如青铜器铭文、汉碑、魏碑、墓志、塔铭、法书等,拓印时间早,保存品相好则价值自然就高。另外,一些原石出土较晚,原石保存较好的,其拓本也是有很高收藏价值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