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怎样用墨

历来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很多,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但山水画主要用的是“积墨”和“破墨”两种方法,其他方法间或穿插使用。

(1)积墨法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始能造成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积墨法,自古为山水画家的主要表现手段,五代董源、宋代范宽、李唐等留下的真迹,无不是积墨法的杰作。特别是元代以后,黄公望、王蒙的作品墨的层次愈见丰富、深厚。清代的龚贤又把积墨方法发展运用到新的高度。至近代黄宾虹先生,在积墨上用尽一生功夫,集积墨法之大成,达到了“深厚华滋”的炉火纯青的境界。“积墨”是山水画家的看家本领,不会积墨,难作山水。“积墨”也可以说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有的山水画家只对画加了几遍墨之后,就不敢再动,所谓“见好就收”,舍弃了“宁可画坏、不要平常”的追求,结果四平八稳,不痛不痒。何以如此?因为多积下去确有难处,积不好反而不可收拾,画面会很难看,容易出现“板”、“乱”、“脏”、“死”等弊病,费力不讨好。所以有的人为了保留几笔轻淡滋润的墨味,以轻描淡写草草了事。岂不知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积墨虽难也有规律,其要点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心中无数而乱用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愈要有整体感。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先抓好画面的黑、白、灰关系,特别是墨与白的关系,一定要从整体着眼,要“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积墨时画面的中间调子最复杂、最重要,也最困难。画好灰调子是使画面呈整体感的关键。
(2)破墨法

破墨,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趁势再补上另一笔,使其融合渗化,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破墨往往与积墨穿插使用,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

破墨的用法在于掌握干湿的程度,过湿时加上去容易渗化太快太多,出现臃肿无骨之感,成为浮烟胀墨。过干时加上去,不易渗化,枯燥死墨一片。干湿程度是破墨的火候关键,实践多了,自有体会。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方法:

①浓破淡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干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得得法,无处不可。

②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③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于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也可以先用干笔画完近山之后,趁其半干再紧接近山的笔处穿插远山,使近山、远山之间有分有合,若即若离,层次复杂,有时可出现妙趣横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不妨把大部分画面用淡墨水烘染一遍,但不可满纸都涂,而是穿插湿笔画上去,当留的空白(即活眼)一定要保留下来,然后趁半干时,从整体效果着眼,用干笔重墨皴点一遍,迅速调整画面之轻重、强弱,使之更加整体化。这样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但经验不足者,一点点慢慢递加较为稳妥。

⑤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嫩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小草,色墨交融,别有情趣。

⑥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也可以在用墨笔勾完双勾的树叶之后,趁其半干,用大笔蘸以浅绿(水分要多)把墨线略微冲开,出现毛茸茸的一圈色墨痕迹,非常生动,破去了线的单调与平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