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锦霞:锦瑟帘幕勤作码

锦瑟帘幕勤作码

面对越剧观众的日益老龄化,面对越剧的不景气,她默默地思考:作为个人,她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作为一个越剧艺术传人,她有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越剧事业的职责紧密结合起来。于是,有了中国越剧界首创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越剧经典故事的 MTV《焚稿》,一举捧回了1995年中国第七届音乐电视金奖和上海首届 TV邀请赛银奖; 于是有了全新创作的江南越歌《断桥的传说》个人 VCD 专辑,特有的清丽秀美的韵味,打动了很多现代观众。所有的这一切使她坚定了走越剧创新之路的信心,也使她对越剧的明天产生了更美好的憧憬。

《断桥的传说》是以越歌的形式对越剧及江南经典的爱情故事所作的一次全新诠释。它以缠绵哀婉的语调来讲述越剧舞台上所发生的一个个美妙的爱情传说:“西子作证伞作媒,依依情长白堤短”的 “断桥之恋”,“相逢相送又相别”走不出“十八里缠绵的蝴蝶恋”……动人的故事,清幽舒缓的旋律,加上舒锦霞委婉清丽、极富越剧韵味的演唱,将江南的轻柔与淡淡的忧伤演绎得淋漓尽致。 “既然忘不掉这份哀怨,就让它美丽一万年。 ”在如梦如幻、余音袅袅的歌声中使观众感受到越剧的精灵正在江南上空飘荡,定格成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舒锦霞认为对前辈艺术和唱腔的刻意摹仿只能导致艺术之路越走越狭隘。她师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学的是王派的唱腔韵味,但并不全盘照搬。她说王文娟的“王派”唱腔主要也是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所形成的。比如说,王老师的嗓音较粗,而自己的嗓音较纤细,音量较高,许多音量能较轻松自如地唱上去,换气方式上也就不能刻意摹仿。舒锦霞追求的是“上海派” 与“浙江派 ”之间的融合,采用浙江的发声方法,吸收王派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在唱的过程中,追求“声”“情 ”的深度契合和情绪到位。

搞越剧 MTV 需要许多资金。为了筹集资金,她风风雨雨孤身一人,南来北往;为了赶拍摄时间,有时半夜 2 点起来化妆。记得有一次,她半夜 3 点就起来,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浙江电视台 800平方米的演播厅里。为了多筹资金,几年来她舍不得花钱买一件高档时装,却花大笔的钱做了很多戏装。当 VCD 临近出版时 , 因为资金问题差点搁浅 , 她先生 默默地拿出多年的积蓄投人其中。

为了追求艺来的完美,在整个MTV的拍摄过程中,从服装到化妆,从场景到道具,事无巨细,每一样,都要亲自过问,一一落实。她牢牢把握着“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这一初衷,对种种细节问题的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令摄制组的人深为感动。

《断桥的传说》的词曲作者、优秀音乐人钱健隆和周斌,将越剧、流行歌曲和谐地揉合成了既充满抒情韵味但又不乏现代气息的“越歌”。青年导演许继锋和杜昉,化妆服装名师毛戈平,蓝玲等的加盟,一流的班子为舒锦霞追求“一流”的艺术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戏剧评论家沈祖安先生对舒锦霞的探索作了肯定。他说,舒锦霞的《断桥的传说》是歌,并非戏,是江南新民歌的一种开拓,也可以说是通俗流行歌曲在音乐境界上不断提高的新探索;这也是戏曲――越剧在歌唱领域的一种延伸。

生活从不会亏待有心人,真诚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近几年来,她先后录制出版了《舒锦霞越剧金曲》专辑、《二度梅》、《秦香莲》、《王昭君》、《柳毅传书》、《明星金曲选》等近二十余盒 VCD 及录音带。 1999年3月她又推出我国首张集民歌、越剧、通俗歌曲为一体的 MTV《江南越歌》。这种崭新的艺术样式,是越剧与通俗歌曲联姻的产物,既具有现代流行歌曲节奏感强的特点,又保留了越剧清幽舒缓的旋律和细腻委婉的行腔风格。专家们肯定了越歌的创新意义。在《江南越歌》专辑中,《沈园的故事》及《蝴蝶恋》二首 MTV,获浙江省电视文艺一等奖,《沈园的故事》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断桥的传说》荣获 '98 中国音乐电视戏曲金奖。

从艺二十余年来,舒锦霞在越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借红灯》中的金风、《李师师》中的李师师、《花魁女》中的花魁、现代戏《金凤与银燕》中的银燕 ( 该剧获 1995 年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巧凤》中的巧凤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她的唱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且富有激情。她还主演或参加演出越剧电视连续剧《茶妹情》、《秋瑾》、《朱元璋巧访记》、《光棍买新娘》、《乾嘉巨案》等,还为电视剧《汉武之恋》及《珍珠塔》中的主要人物配唱。她还荣获 '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中国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浙江省明星奖、国际 MTV大赛二等奖和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等荣誉称号。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