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写下的精彩

两年半的时间,两千余件文物,十多万游客。这是位于安庆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写下的精彩。

从山野小调到舞台大戏,黄梅戏的锣鼓声,已经演奏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在这个深受黄梅戏文化浸润的城市,黄梅戏悄然变革,呈现出“梅开二度”的局面。而作为国内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国家级戏剧博物馆,让人们得以领略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古老乐器道出渊源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世界上真有会唱歌的石头吗?4月6日,记者在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找到了答案。

橱窗内,一块看似普通的穿孔“鹅卵石”,被一管玻璃立柱高高托起。它就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这个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出土于望江县汪洋庙遗址。”讲解员杨媛媛说,除了陶埙,馆内还有春秋时期的甬钟、战国时期的编钟、铜铎、舞俑、乐俑等藏品,都是安庆出土的。黄梅戏能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这方丰厚的戏曲沃土。

“黄梅戏就是在徽班演员大批进京后开始萌芽的。”杨媛媛说,昆曲的滋养,高腔的熏陶,徽调的帮带,民间音乐舞蹈的丰富供给,为黄梅戏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谈起馆藏展品,黄梅戏博物馆管理办副主任杨晓俏如数家珍:“从2008年开始向社会征集实物和资料以来,目前征集到的展品有2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类文物有数十件。”据她介绍,博物馆内展出的出土文物陶埙、民间戏楼以及大量徽班晋京的照片资料等,可以从中清晰地寻找到黄梅戏百年变迁的轨迹。

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里陈列的严凤英影像资料

大师遗迹见证沉浮

提到黄梅戏,不得不说严凤英。这位从乡野走出来的一代大师,是戏迷至今无法忘却的传奇。在黄梅戏博物馆内,就有包括严凤英在内的黄梅戏一代宗师当年演出时使用过的服装道具,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在《女驸马》中穿戴过的蟒袍、凤冠等。

在这些展品中,一件时间并不久远的牌匾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一块《七律·颂黄梅》的牌匾。据介绍,送匾的人叫郑忠表,是一位家住浙江慈溪的黄梅戏迷。2010年4月13日,他特地制作了一块牌匾捐赠给黄梅戏博物馆,纪念严凤英诞辰80周年。

“很多戏迷对于严凤英在其艺术生涯中成功塑造的七仙女等近百个艺术形象,都能一一说出来。”杨媛媛说,以《天仙配》为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后来被人们称为“一度梅开”。后来黄梅戏曾遇到一些挫折,进入低潮期。

“在《天仙配》、《女驸马》所掀起的巨大声浪下,江西、湖北不少剧团易帜姓‘黄’的辉煌过后,1968年,严凤英含冤去世。低潮时期的黄梅戏一度改名‘红梅戏’。”黄梅戏博物馆管理办副主任杨晓俏说,现在博物馆内展出的《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红霞万朵》等黄梅戏电影资料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珍贵馈赠寄托厚望

杨晓俏告诉记者,目前黄梅戏博物馆内的藏品,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自愿送来的,一些著名黄梅戏演员、相关专家也进行了踊跃捐赠。而令杨晓俏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黄梅戏专家凌祖培对黄梅戏的那份挚爱和殷切希望。

凌祖培195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53年“奉命”筹建安徽省黄梅剧团,1956年筹建省黄梅戏学校,是戏校主要创办人之一,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黄梅戏音乐教学。

2011年4月20日凌晨,弥留之际的凌祖培特地叮嘱妻子将800多件手稿、曲谱等全部捐献给黄梅戏博物馆。杨晓俏说,如今凌祖培的捐赠展品与安徽黄梅戏职业艺术学院、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本科班等相关资料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安庆市幼儿、中小学、大专院校及本科班的黄梅戏育人史。

曾获“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特地捐献了珍贵的黄梅戏音乐概论手稿。黄梅戏博物馆建馆后,时老曾意味深长地表示,黄梅戏的历史从此不会遗失。

“黄梅戏博物馆与安庆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位置上与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毗邻,已成一个集演出、创作、研究、展览、陈列、艺术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安庆市博物馆副馆长吴宜生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对博物馆重新改造,增加展品和互动项目,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和听,还能参与到其中。

据介绍,在今年下半年举办的安庆市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黄梅戏博物馆将举办黄梅戏电影周,到时一些经典剧目会在展厅循环播放。

一馆浓缩百年黄梅风云,但真正“重量级”的黄梅戏展品,却在安庆的大街小巷里。

在馆外的安庆街巷采访,随时能感受到黄梅气息。每当夜幕降临,市民自娱自乐的黄梅戏演出到处可见,特别是沿江路防洪堤边,常可见数百人观看表演黄梅戏。唱戏的人是普通戏迷,没有化妆、没穿戏服,但一招一式却是那样投入。

在年初的安庆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安庆市市长肖超英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文化安庆赋予未来发展新的内涵。必须强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除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体制改革是黄梅戏保持活力的最大动力。2006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博客,博客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戏曲如果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韩再芬所带领的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自我改革、自我突破的典型。“剧院没成立前,一年只演50多场戏,由于效益不景气,不少演员都停职做生意了。剧院成立后,很多演员又回来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周可立说,近些年来大家的状态很好,每年演出在100场以上,在打造精品剧目的基础上,剧院还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参加省内外大型演出、与企业合作开拓市场,为黄梅戏的推广做出种种探索。

而在安庆市的整体谋划中,黄梅戏将在文化产业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正如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所说,“安庆将通过实施黄梅戏精品工程,提升黄梅戏创作能力,拓展黄梅戏品牌效应,进一步培育文化支柱产业。”黄梅戏是安庆的灵魂,在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之后,终于在繁荣文化产业的政策下,迎来新的春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