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川剧教材传承川剧文化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成都双流东升小学获悉,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川剧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该校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三进”研究,构建阳光艺术课程体系,将戏曲引进美术课和音乐课,让学生们享受声形并茂的艺术教育。

设立阳光课堂传承川剧文化

“川剧作为我们四川本土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四川人,传承川剧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四川人的责任。”据东升小学校长唐弘容介绍,学校以期通过热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阳光态度来构建学校的“阳光艺术课程”,并设立了阳光课堂,通过川剧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使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养成高尚的艺术品味,使学生快乐地成长。

然而,川剧艺术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主渠道。在提升学生艺术品质的同时,还能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

戏曲与传统艺术课程结合声形并茂

据了解,为更好地开展川剧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并创新性地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美的探索,美术组积极探讨戏曲与美术的结合形式,尝试着用多元的手段诱发孩子们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喜爱。在“I’m try”(画脸谱)主题研究课中,老师将戏曲的欣赏和水墨画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们可以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感受着脸谱中的色彩与线条。

“我校是‘成都市川剧院少儿川剧基地校’,开展川剧研究已一年多,特别是少儿川剧社团活动的开展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孩子深深地们喜欢上了川剧。”唐弘容校长说,学校成立川剧文化传承教材研发小组,开发川剧文化传承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川剧的起源、历史、演变、剧目、表演风格、川剧人物和特点的普及型介绍的读本,另一种是川剧进课堂的校本教材,供艺术学科教师教学使用,有体验川剧的唱、念、做、打,欣赏川剧折子戏《喂鸡》、《顶灯》、《花田写扇》;有了解川剧角色(行当),道具运用,锣鼓经,唱腔知识;体验锣鼓的演奏;欣赏弹戏《桃花村》、高腔梁祝折子戏《打面缸》、《挂画》、学唱戏歌《三字经》;更有欣赏川戏《别洞观景》,学习戏歌《静夜思》、身韵表演《折扇运用》。利用这一有利资源,音乐教师们把川剧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了音乐课堂当中。学生们可以在音乐课上了解了川剧的音乐、乐器、动作及艺术特点,丰富了孩子们的音乐知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