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创建黄梅戏活动公益之角

安庆人喜欢唱黄梅戏,成为了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民间黄梅戏演唱活动创作条件,就是延续黄梅戏的民间基础,这是黄梅戏的生命力赖以生存的最直接的土壤。

黄梅戏是安庆的“地方粹”,它来自民间,带着泥土的芬芳。黄梅戏文化在安庆得天独厚,其蓬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间丰厚的土壤中。“黄梅戏”成为了安庆地理标志,成为了一方水土的元素,成为了安庆的名片大观。在弘扬黄梅戏艺术上,应该是“阳春白雪”与“下泥巴人”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在安庆城区建立若干安庆黄梅戏群众艺术之角,提供一定活动设施,一是可以解决市民苦于没有固定黄梅戏演唱娱乐场所之虞;二是让民间黄梅戏艺术有一个传承交流的平台;三是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安庆文化旅游增添新景点,让外地人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这应该是一举多得的事。

在城区建立若干个黄梅戏演唱之角,为市民日常聚会演唱黄梅戏提供固定的场所,竟而使民间以自娱自乐为宗旨的黄梅戏演唱成为旅游的文化景点。“安庆人喜欢唱黄梅戏,成为了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民间黄梅戏演唱活动创作条件,就是延续黄梅戏的民间基础,这是黄梅戏的生命力赖以生存的最直接的土壤。所以,在安庆的文化建设中,应将对民间黄梅戏演唱活动的扶持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加以认真重视”。这是3月1日,安庆市皖江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在座谈中,对安庆城区市民的黄梅戏日常演唱活动给予的积极评价,并同时对扶持安庆民间黄梅戏演唱活动提出的中肯建议。

资料显示,目前,安庆有大小黄梅戏民间班社200余家。城区的港务局江边文化墙三角地带和莲湖公园黄镇纪念馆附近,成为了市民群众自发演唱戏的主要场地。如江边文化墙最多时,一晚有8个班子在演唱,演唱内容以传统黄梅戏为主,有唱段、有折子戏、有全本,不拘一格,深受晚间消闲群众的欢迎。观众最多时达到了千余人,成为了群众性演唱黄梅戏的一大景观。这也反映出安庆市民对黄梅戏的喜爱。特别是回安庆探亲和来安庆观光旅游的外地人,这里还成为了他们品味"原汁原味"黄梅戏的理想去处。

黄梅戏原名采茶调、黄梅调,一度又称为“怀腔”、“府调”、“二高腔”等,它源于采茶和花鼓戏,堪称安庆“地方粹”。安庆黄梅戏是一座文化建筑。《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从“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走上了地方大戏的殿堂,以至于风靡海内外。在安庆,黄梅戏的念唱韵味,像是一面招展的旗帜,火烙般地刻印在安庆人的行囊上。从此,“黄梅戏,安庆人”就成为了地理标志,成为了一方水土的元素,成为了安庆的名片大观。黄梅戏从乡村小调民歌中走来,始终是那样的本土特色,唱的是风情、是故事,似歌如戏,似戏如歌。以至于从最初的黄梅调到后来的黄梅戏,一以贯之的仍是古皖“原生态音乐”。这是一方图腾的“活化石”,值得弘扬,更值得珍惜。特别是对孕育出黄梅戏奇葩的民间沃土,理应受到加倍的呵护。

一直钟情于黄梅戏演唱的彭女士退休多年,过去是安庆大观区的文艺骨干,她说,对建设安庆城区若干个固定的“市民黄梅戏之角”,让市民有个较为固定的演唱娱乐场所,这种建议不断被提起,但至今群众性黄梅戏业余演唱活动还局限于街头广场的露天,并没有上升到继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的政府战略层面。外地驻安庆记者站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几年,安庆在扶持黄梅戏艺术上不缺大手笔,可概括为“大而洋”,黄梅戏新作大都集中在艺术节期间,但民间影响力并不明显。特别近年来,政府层面对民间黄梅戏艺术活动关注的较少。同时,业已建立的新型安庆黄梅戏演出平台,也不是日常市民参与黄梅戏演唱活动的首选去处,“消费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

为此,关注民间黄梅戏演唱活动,成为了有关学者的谈论话题。笔者概括地认为,在弘扬黄梅戏艺术上,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泥巴人”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建立安庆黄梅戏群众艺术之角,提供一定活动设施,一是可以解决市民苦于没有固定黄梅戏演唱场所之虞;二是让民间黄梅戏艺术有一个传承与交流的平台;三是为富有地方特色安庆文化旅游增添新的景点。这应该是一举多得的事。值得一提的是,黄梅戏群众艺术之角应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是免费的公益行为。

文化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娱乐消费的能力体现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笔者认为,将城区黄梅戏业余演出与群众文化建设相结合,应该成为安庆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从《安庆市文化志》记载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市各区都建有群众文化馆,群众性日常娱乐性演唱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但笔者同时注意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免费的群众文化娱乐固定场所日益减少,群众自发性的黄梅戏演唱活动大都在露天举行,因天气而定。这与安庆作为黄梅戏艺术集大成之地相去甚远。

2012年,《中共安庆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安庆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认为,加快打造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安庆文化软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独具安庆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市建设之路。并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为我们关注市民黄梅戏演唱活动之角的创建,呵护黄梅戏艺术的民间土壤,发展群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希望能得以实现。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