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锁麟囊》的得与失

京剧《锁麟囊》是翁偶虹先生按照程砚秋先生的风格创作的戏,在京剧,除了程派多演以外,包括梅、尚、荀、张在内的名旦都基本不去碰演该剧,原因就是这出戏真的很难演好,由于程派起伏跌宕、缠绵悱恻、幽雅婉转、若断若续的特点已深深渗入这出戏,其余的演出难越其峰,因而多退避三舍,在别处寻求突破创新了,我的印象中大约只记得梅派青衣上京的史依弘唱过一次,也未激起多少反响。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去岁年末改编上演了此剧,我自然欣然前往观看,看完之后,喜忧参半,觉得有突破,也感觉又需锤炼,今日大年,写些文字,与诸位戏友探讨。

得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改编传统京剧,秦腔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众多的创作剧目中,《锁麟囊》堪称绝佳,整戏内容积极、尺寸合适,场景简明、角色合理、唱段优美,是戏曲中难得的精品。

2. 在旦角戏中,以情演人,能塑造好这样一个角色对青衣(正旦)演员来说是个非常好的体验。

3. 这是文人创戏的典范,其中的文化韵味极其丰富,同时京剧演出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是秦腔补课的好教材。

4. 整台戏曲舞美华丽、气氛热烈,是个不错的囍戏,可以在不同时令上演,丰富了秦腔的剧目。

但在陕西版(甘肃苏凤丽的版本我没来得及看)的演出中,又明显存在不足:

1. 旦角演唱唱腔和表演明显“过火”,完全失去了本戏的特点,没有了主角大家闺秀、行腔收敛的含蓄,几乎唱成了“祥林嫂”或“韩英”,一味高腔、哭天抢地、斯文多损,把这些研究院曾经成功的地方拿来用在此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我曾经想,改编不是简单的套用曲式,应该积极创造,在这出戏上,应该像肖玉玲在《火焰驹》中一样,在唱腔设计和创作上多下一些功夫,效果才好,否则这样端上来的菜,总觉得不是秦腔的味道。

2. 其他演员也明显生疏,没有京剧演员大气沉稳的范儿,这出戏薛良(有时可挂二牌,如京剧名家李崇善)、赵禄寒等要演出风骨和特色,这与一般地方戏是不同味道的。倒是冯艳丽饰演的赵守贞可圈可点,拿捏得颇为到位。

3. 在情节取舍上值得商榷,不要急着去删改原剧,因为那个是百年锤炼过来的。

就说这些,祝愿各位网友戏迷新春快乐,马年大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