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梅戏《桃花扇》

我在网页视频上观赏了5集黄梅戏音乐片《桃花扇》,被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厚重的历史兴亡感所深深吸引,故而聊记一番。
该剧根据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同名原作改编而成。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秦淮名妓李香君色艺俱佳,她最爱弹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借此她常常感叹自己的身世:“春风秋月等闲度”;“老大嫁作商人妇”!忽一日,悠扬哀怨的歌声引来了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二人一见钟情。在众朋友的撮合下,他们结为了“百年之好”。从此,他俩的心中彼此视为知己,香君发誓:“决不做迎新送旧人”!侯公子亦信誓旦旦:“绝不辜负小姐一片深情!”
不幸,魏忠贤的死党阮大铖为了拉拢侯公子,便托朋友为李香君送来了价值300两银子的妆奁。当香君得知实情后,她立即“卸妆抛衣”,宁愿素衣素服,只求一片真心,绝不和阉党余孽同流合污!此举自然得罪了这位“大人物”!

接着,叛军逼近了南京城,京都告急,君臣皆束手无策。这时,身居朝官的杨龙友大人便请求他的好朋友侯方域出面,代其父为“叛军”首领写一封密信,意欲借父辈的私交劝说“叛军”“归顺朝廷”。果然,首领接到信后,命“叛军”撤退了!然而,阮大铖为了陷害侯方域,以泄私愤,竟诬蔑侯公子私通“叛军”!昏聩的皇帝亦下令缉拿侯公子。得此凶讯,他不得不南下避难——逃往忠正刚毅的史可法麾下听命。史将军不但收留了他,而且委以重任。

不久,阮大铖这帮狐群狗党又扶持更昏聩无能的“福王”登上了“皇帝”宝座。为了讨好“新皇帝”,亦为了再泄私愤,他又操纵手下“田大人”纳妾,而且指名要娶李香君!还派当初为侯、李二人做媒的杨龙友大人前来提亲!当然遭到了李香君一口回绝。但抢亲的打手们早已等候在楼下,杨大人与香君的“妈妈”均束手无策。后在“妈妈”动情的劝说下,香君无奈地答应:“我去”!然一转眼她竟拼命地撞向了栏杆,顿时鲜血喷涌而出,点点滴滴洒在了她手中拿的那把念念不忘的白扇上——这是侯公子题有诗文,并作为定亲之物送给她的!此情此景,不仅感动了杨大人,亦感动了主事的、曾抚养自己十多年的“妈妈”!他们商议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既大胆又无奈的决定:“由妈妈代嫁”!而香君立志“守节”,等待侯公子归来!从此,香君节衣缩食,闭门谢客。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有一天,突然说书师傅柳敬亭与杨大人一起前来看望李香君。正值她卧床休眠,他们一眼看到了紧紧握在香君手中、洒有鲜血的那把白扇。这一下子触发了杨大人的创作激情。于是,他悄悄从香君手中抽出了白扇,灵机一动,随手拿起画笔,将其巧妙地描绘成了一副“桃花图”。因此,这把扇子便易名为“桃花扇”!香君醒来后,自是感激不尽!待杨大人走后,她便将此用生命换来的绝世“珍品”慎重地交予这位即将南下避难的柳师傅之手,并嘱咐他一定设法寻访到侯公子,亲手将此扇交给他。

登基后的新皇帝荒淫无度,整日寻欢作乐,朝政自然无心打理!而佞臣阮大铖却百般讨好,为了满足其难填的欲壑,又命人在秦淮歌楼妓馆抓来无数美女,香君亦在其中。她虽已更名,阮亦不认识李香君,但“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娴熟的琴技、优雅的身姿,还是没有逃过穷奢极欲的“新皇帝”的眼睛……

正当他们歌舞升平,整日纸醉金迷之时,多尔衮率领的蒙古铁骑一下子蹂碎了他们的美梦——攻破了南京城!南明王朝这最后一位昏庸、荒淫的皇帝,被“叛军”擒获并送给了多尔衮,当即被砍了头!宫廷中的歌女、妃嫔们则四处逃散,香君与她们众姐妹也都聚在了一座寺院“拜佛求经”!从此,她们不问凡尘,万念俱灰!

而在史可法将军麾下任职的侯方域(朝宗)兵败后,亦随乱军赶往南京,又被阮氏党羽投进了大牢。这时,他巧遇柳敬亭先生,从其口中他得知了香君感人的故事,收下了这把无比珍贵的“桃花扇”。

清兵袭来,牢门大开,侯公子便获得了自由之身。他四处打听,苦苦找寻,终于在一座寺庙里找到了尼姑打扮的李香君。但他千呼万唤,香君始终没有应声!只是在他无奈地、痛苦地离去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侯公子一气之下,亲手撕毁了那把无比珍贵的礼物——流淌着李香君鲜血的“桃花扇”!他仰天大笑,然后扪心自问:“香君已找到了归宿,我该怎么办?我的归宿在哪里?”该剧便在侯方域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中落下了帷幕!

据史载: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三十七岁前,孔尚任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了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而得祸。

孔尚任一生著作等身,诗文集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出山异数记》等,编辑《人瑞录》、《享金簿》、《平阳府志》、《莱州府志》、《康熙甲子重修孔子世家谱》等。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尚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现存暖红室《汇刻传剧》—所收本。而最享盛名的,是《桃花扇》传奇,现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刻本等。

《桃花扇》这部不朽名作,自其问世以来,受到了众多艺术家们的青睐。它曾被改编成电影、昆曲、京剧和黄梅戏。而黄梅戏的改编,比原著立意更高。加上黄梅戏本身的曲词具有委婉抒情、细腻动人的特点,所以,黄梅戏《桃花扇》听起来更加凄婉伤感、缠绵动人。该剧一出便好评如潮,获得了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戏剧冲突是情节的核心。在《桃花扇》的戏剧冲突后面,有一个不可解的矛盾,即永恒与虚无的对抗,作品旨在反映南明一代的兴亡,一个辉煌的朝代大势已去,到了强弩之末,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河卷走了千年遗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史可法、侯方域等悲剧式的英雄却不惜抛洒热血,献出一片赤心。一个‘忠’字,使得多少英雄慷慨地走上了历史的祭坛。但他们的鏖战和鲜血被时间这个恶魔一舔而尽,功过也难以评说,因为一切都归入了无……作者一面感叹人类虚无命运的不幸,一面又在这沉重的虚无中发现了一点点永恒之光,那就是史可法的‘忠’;与之相对应的是李香君的‘贞’。忠贞不渝,这是女性悲剧中最动人心魄的主题,因为在滚滚的‘虚无’中,感情的河流更是一泻千里,不留一点儿痕迹。让美好的爱情永恒持久是诗人们竭力去圆的梦,情有独钟,不随时间的转移而流失,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人类情感的流动性使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虚幻的东西……

“桃花扇”是一个符号,不仅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更象征着人们突破虚无,超越孤独,寻求永恒的那份坚定与执着。不求能所得,只求欲所得。这是体现在李香君身上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孔尚任在这里竭力表达的是一种理想,他不被污浊的现实所侵袭、所吞没。相信未来,憧憬理想,永远是人们在大雾弥漫的虚无中行走的信心和动力。

作品设置了两个世界,李香君的爱情世界是种永恒状态,而侯方域却偏偏游离了这个世界到颠簸不定的功利世界中去了。两个世界的转换既造成了离合,又与兴亡联系起来。这两个世界看起来好像是互不相干的,却在无形中互相排斥,最终形成了虚无吞噬“永恒”的悲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侯方域与李香君最后不是破镜重圆,白头偕老,反而入道栖真,归入虚无。

“桃花扇”——曾经是永恒的象征,磬石般的爱情浸泡出血迹斑斑的桃花扇。其结局又怎样呢?不能忍受有生有灭的人们在佛教中寻求什么“真如实相”,虚无主义者嘲笑人类情感,只有一切都化为空明才会达到不生不灭,无得无失的境界。《桃花扇》是追求者的悲歌。人世间,“永恒”无处找寻,这是以孔尚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南明衰亡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从虚无主义的实质入手才能把握《桃花扇》的思想内涵。其中的许多唱词,都是作者在历史精神照耀下的一种觉悟。如:【余韵】中的一首《秣陵秋》概括了一部南明兴亡史。早已传为千古名句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语道破了社会人生的真谛……

有人曾评该剧:“借桃花扇的故事写南朝兴亡之伤痛也!”此乃恰如其分,再确切不过了!作者亦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剧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皆与社会大背景——明王朝的兴亡紧密相连,国兴则人喜,国败则家亡。剧中塑造得最光辉、最耀眼的艺术形象,莫过于女主人公李香君了!她的美艳,她的傲骨,她的倔强,她的柔情似水,她的爱憎分明,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不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不知亡国恨的难道只有商女?”这是剧作家孔尚任借李香君之口说出的,也是作者创作该剧的根源所在!所以,一代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李香君的为人与品格,将会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总之,一部《桃花扇》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慨与悲叹,留给人们太多的感伤与思考。正如黄梅戏主题歌所唱:“秦淮无语送斜阳,家家临水映红妆。春风不知人事改,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