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秦腔吼亮新丝路

驼铃羌笛犹在耳,古老丝路孕“新生”。西安大唐西市遗址之上,“一条丝路两城歌”演出现场,来自意大利的6位著名歌剧家登上舞台,与陕西秦腔演员同台对歌,歌至酣畅处,吟唱起关中碗碗腔经典唱段《桃园借水》;眉目如画、杏脸桃腮的“花旦”王文娟,则用意大利名曲《桑塔露琪亚》“投桃报李”……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西安首届丝路博览会上的生动场面,也正是陕西内承外放、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激活传统生命力、生发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写照。

“八百里秦川齐吼秦腔”,秦腔是陕西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剧种,前几年因观众越来越少、市场冷清,绝大多数秦腔剧团举步维艰。坚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省直14家、市级192个、县级221家,陕西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资源整合重组、对接资本平台,短短18天完成了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介绍。

创新路径,制度先行,陕西省还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组建了总资产22亿元的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破解文化发展融资难“瓶颈”,盘活文旅产业金融社会资本。截至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达116亿元,是成立初期的5倍多。

好戏如鱼,观众是水。近些年陕西各地还千方百计打社会效益牌,用低票价将观众重新请回剧场。渭南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引导扶持全市文化精品工程,支持市秦腔剧团率先探路“周末一元剧场”,不仅让剧团“起死回生”,还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企业联姻”的新模式。“时隔多年,华阴迷糊戏重现舞台,嘹得很!”渭南华阴迷糊戏“资深”票友袁自洲赞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至今已演出两千余场。活动坚持“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定位,观众上座率达93%以上,每晚还拿出30张票赠送给外来务工人员。

6月下旬,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陕西有7处遗址遗迹入选。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陕西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借“新丝路”东风打好文化软实力这张牌。历时近两年的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日前完工,并向市民正式开放,“一条丝路两城歌”隆重上演;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一元剧场”的渭南市表示,“一元剧场”将向当地区县乡镇延伸。

据悉,陕西西影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等省属骨干文化企业,改制2年以来,经营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74%、93%、57%,一大批国有文化院团走向市场、重焕生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