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龙颜碑》开启方笔碑志楷体之先河

作者:汤大民
《爨龙颜碑》在“禁碑之令,宋、齐未弛”的南北朝存世不易。南朝宋、齐两代约80年,碑刻较之东晋更少。到了梁代,碑禁已开,丰碑大碣纷纷屹立,但至今存在的,也屈指可数,与北碑之盛,形成了强烈反差。

刘宋、萧齐刻石与东晋一样,多为埋在土下的短小墓志。只是在碑禁不严的边远地区,才有树碑于地面的情况。现存《爨龙颜碑》即为一例。此碑刻于刘宋大明二年(458)。清道光六年(1826)阮元发现于云南省陆良县。24行,行45字,额题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书法直接继承晋代《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方笔楷书而带隶意,结体多变,体势雄奇,风格浑厚茂密而飞动雄古,康有为列为“神品”,是启祧南北铭石体书法的先驱。这之后有刻于大明八年(464)的《刘怀民墓志》,出土于山东平原县。楷书16行,行14字。虽为东土地下小志,但书法却与西南的《爨龙颜碑》如出一手,楷体而略带隶意。但运笔更为圆润,风格凝重高逸,而又有北碑的雄强生动。1972年出土于南京市太平门的《宋故员外散骑侍郎明府君墓志铭》(简称《明昙僖墓志》),刻于刘宋元徽二年(475),志文共30行,546字。据志文,明氏世与北朝豪门崔氏、刘氏通婚。墓主祖父明俨的岳父崔逞、明昙僖本人的岳父刘乘民,均有传见于《北史》和《南齐书》,可见墓主系世家成员。此志书法多用方笔,接近北碑体势,但也有凝重的圆笔;而且方笔也不显锋芒毕露、棱角峥嵘。其风格在雄强中透出俊逸,平稳中涵蕴流动,,更多晋书韵趣。这块刻石融南北书风为一体,可能与墓主身世及家族渊源有关,也传达了南北书法相互交流的信息。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