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画《黄梅戏》邮票发行的背景和意义

《黄梅戏》是我国第一套采用数字中国画形式设计的邮票。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既给人一种当代审美的趣味,同时又兼具文化韵味的画面效果和黄梅戏应有的历史感,使邮人耳目一新。

《黄梅戏》是我国第一套用数字中国画形式设计的邮票。“女驸马”、“天仙配”和“打猪草”这3枚邮票,画的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以及“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黄梅戏属中国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特种邮票设计以影像资料和戏曲剧照为素材,确保人物服饰、姿态忠于戏曲原作。人物整体以中国工笔画技法结合数字中国画技巧绘制,特别是人物神态,撷取黄梅戏名家神韵,以带给邮人认同感、亲切感。用色方面,着重在黄梅戏舞台服装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中国画色彩元素,使整体画面清新隽美,赏心悦目。

数字中国画产生的背景

新时代由于电脑数字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数字时代”之说,这意味着电脑数字已不仅是科技领域或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工具。它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文化诉求产生着日益密切的关联,可谓“数字”参与了这个时代文化的塑造与想象。一些新兴的组合艺术门类得风气之先,如电影、动画、装饰设计,都在不同程度地“数字化”。相形之下,传统艺术还处于观望和尝试阶段。如今西方的艺术家正在把油画与数字技术结合到一起,而日本画家已经开始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绘画作品成功引入国际艺术市场。

通常所谓的“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一方面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三维动画;另一方面,使传统艺术无论在技艺还是在理念层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借力”发展。就绘画领域而言,数字技术主要提供了新型的绘画工具,其中又以Wacom的数位板与压感笔为代表。

我们用压感笔在数位板上绘制的图画直接输入电脑,在屏幕上得到显示。凭借Wacom数位板已有的专业压感功能,画家笔下微妙的力度变化都可以体现在画面之上;再加上板幅旁的快捷按键,可以轻松的根据画家的个人喜好加以设置,从而使数字绘画更接近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绘画而不是“输入”。同时,相应的电脑软件赋予压感笔丰富的笔触功能,同一支笔管既能如碳笔般绘制素描,又可以似油画笔般“流淌”油彩。目前,软件功能的逐步开发,将越来越多的近似毛笔的笔触特性与仿宣纸效果添加到压感笔和数位板上,从而使得“数字水墨”有了实现的可能。

数字中国画优势与挑战

数字中国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与普通中国画相比有着许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传统的国画完成后不能再作修改,一旦有了败笔,就是永久的遗憾。而数字中国画则不同,它在创作时间上是完全自由的,完成了一幅作品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许很快又产生了新的灵感,这时可以打开那张图片继续创作,使画面更加完美。

1. “数字中国画”就是“数字化的中国画”,即使用“数字化”工具(软件)在数字化的纸张(电脑)上作画。基本工具为电脑和数位板,作画的具体步骤是:

先在电脑上建一个图层画草稿;然后根据画面不同部分(如山体、石头、树干、树叶、流水等)在不同的图层里勾线;接下来,还是按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图层里平涂上色;接着是“分染”,根据画面需要,渲染出浓淡不同的层次感;而后,反复审视画面,不断寻找问题,然后修改完善。作品在电脑上完成后,可以经过微喷输出到各种宣纸上,再施以丹青与输出的颜色混成一体,增加其色彩的厚重感和层次感,而后题款加印。

画面上的每个部分,都是画家一笔笔画上去的。只有非常少的重复部分,比如器皿上的图案,是先画出一个完整的图案部分,然后复制、粘贴到不同的位置上,即使是这样粘贴,也需根据视觉需要和画面要求,绝不能千篇一律。尽管电脑复制、粘贴技术极为便利,但画家在创作中也很少拿资料库里的东西来用,每一个细节都是重新创造的。

2. 数字中国画的“工具”也给画家带来很多便利之处。

首先,工具准备比原来要简洁许多,使用起来也更为轻松,创作中间再也没有蘸水、洗笔、调颜料等琐碎的工序。一支“笔”从头画到尾,能让创作者把精力都集中在画面上,充分调动创作思维而不受外界干扰。其次,随时可以停下来“笔”来思考,暂时没有灵感也可以停下笔,不需要担心颜料或者墨变干导致无法接着使用,使创作变得更加从容。再次,新工具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修改空间。用传统笔作画是落笔难改,数字化中国画则是修改次数不限。宣纸上由于一笔之差出现错误带来种种的遗憾,而在数字绘画中却可以从容不迫,精雕细刻。另外,在传统创作中无法要求画家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雕细刻,而在数字国画的创作环境中可以放大数倍来观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齐白石的功力也并非不可能。

3. 结合数字技术到国画创作领域,为绘画过程带来不少便利。一是创作前的笔墨纸砚的准备工作基本省略,代之以简捷的“开机”操作。二是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获得更多的机动时间与思考空间。比如,以传统方法作画,由于考量到画面上水分蒸发问题与毛笔中水分多少,便不能随时驻笔思考,有时甚至仓促落笔这些问题显然不存在于压感笔与数位板中。工具的解放使得整个创作过程更为从容,并推动创作状态发生微妙的变化,落笔之余获得更多的审视画面、创作思考的自由间隙,几乎达到了古人追求的“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的境界,充分享受创作与思考交融、互动的快乐。另外,画面修改也摆脱了颜料和纸张的限制,不必担心纸张磨损、迸裂或颜料里突然出现渣滓等以外情况,可谓“百改不厌”,在笔墨流淌间反复体验“推/敲”的变换之妙。

4.从创作效果来看,“数字笔墨”的优势也初步显露。由于摆脱了“落笔则难改”的顾虑,作品的完成度就相对获得提升,从而使画面中的物象造型更为完善、考究。还有,软件的“上色”功能克服了过去“石色大面积平涂”等技术难题,使画面设色简捷、色彩丰富,增强远距离的视觉冲击力。再者,“数字国画”因其落笔于电脑之内,更便于在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身处信息高速路的时代,艺术的传播不应滞塞于羊肠小径,特别作为传统艺术的国画,正该大步走出卷轴与陈列室的有限空间,迈入广阔的现代传播世界,使中国笔墨呈现在更多年轻的视野中,将蕴于其中的传统文化诠释给现代心灵。

数字中国画的出现仅有几年的时间,但这个传统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在短暂的时间里却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力并开始广泛传播。目前“数字国画”还存在一些艺术上的不完善之处和技术难题。比如压感笔目前能够绘制的线条形式还比较单一,一些丰富复杂的效果尚无法充分实现,这就使得数字笔墨相对适合表现人物、花鸟,用于山水则明显吃力,显得墨意、质感等多有欠缺。另外,由于“数字水墨”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中青年画家,受年龄、经验的局限,尚不能对国画追求的某些类似“空”、“老”等艺术境界有精深的理解,这也造成了“数字国画”整体上不够成熟的状况。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人支持、喜欢中国画,并加入到数字中国画的创作中去,使艺术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总之,数字中国画为画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为艺术建立了一个新的门类,也为邮票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数字中国画邮票面世。

中国画一直秉承着“夫画者,天下变通之大法”的优良传统,因此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历千年而弥新,也因此我们相信国画与数字结合会有美妙的前景。中国画在崭新的数字时代必将焕发出年轻的光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