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到底土不土?

前几天因《徽州往事》看了好些相关的评论,发现大部分观众都会提到一句“黄梅戏的乡土气息”,本来我也一掠而过,但是看到的多了,忽然心里有了疑惑,为什么人人都觉得黄梅戏的剧种特色就是“土”或者“应该是土的”呢?

在我初次接触黄梅戏时,看的第一个电影《天仙配》,当时从头到尾没觉得它乡土气息浓。《天》剧摄于1955年,同时期的越剧电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单把这两个相比较,除了《天》剧中男主角董永的身份为农民(这个设定本身也有当时的政治原因),其他方面《天》与《梁》是基本相当的,甚至唱词比越剧梁祝还规整些。再接下去,《女驸马》从题材到人物到唱腔都不算土吧?还有网友分析,严凤英当年为了脱离“村姑仙女”的形象,在《女驸马》中致力于塑造出一个符合传统戏曲程式的闺阁千金,我认同这种分析。这两个黄梅戏电影是当年流传面最广的,并没有给我俚俗乡土的感觉。

晚上和一位非常熟悉黄梅戏的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表示黄梅戏在最初期确实是“土”的,但这还是解放前,现在的观众如果不是搞戏曲研究,不太会接触到那一时期的黄梅戏。真正让黄梅戏给人土的感觉的原因,我们讨论总结了:第一个,是长期宣传给人的误导,很多地方推荐介绍黄梅戏都会点出该剧种的特色是乡土、质朴,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土”就成了黄梅戏约定俗成的标签。不过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第二个,《天仙配》和《女驸马》等戏,是建国后集一批人才合力创作而成的,精英们本身审美都不差,又都了解戏曲,所以出来的作品综合水平很高,现在已不可能出现如此高水准的班底了。剧本弱,编曲弱,演员也在倒退,集体审美的“低下”让很多新编黄梅戏变得故事雷人、曲调单一、表演不够细腻,越发让观众觉得“土”,“编不好帝王将相的东西”。第三,黄梅戏的念白显得“土”,朋友当即给我演示了孙娟在《李清照》中(是的黄梅戏也排过李清照)念“昨夜雨疏风骤”的段子,我觉得确实土……但这条没想到什么改善的办法,也不可能把念白都改成普通话。第四是我自己后来想的,黄梅戏演员的身段差——相比其他剧种,演员在台上看着“野”,严凤英当年演完天仙配也被人诟病身上功夫不够硬,因而苦练身段,补了很多课,现在的年轻演员是否从小就“补课”?不得而知,但看表演,应该没有。

将剧比人,我理解黄梅戏想提升剧种气质的渴望,就像一个小女孩,从乡下来到城市,打拼了很多年了,但是老被人说土,并且人人都要求她“就应该保持这种土”!我相信换谁都不乐意,谁都希望自己洋气、漂亮、高大上。一个剧种的从业人员,希望剧种摆脱土的印象,也是很正常的,但妄图改“黄梅戏”为“黄梅剧”来提升剧种地位,或像有些戏迷大言“黄梅戏比昆曲还高雅”云云,就实在让人汗颜了。其实我觉得韩再芬在徽州三部曲(目前只有两部)中,对剧种的定位是不错的,表现安徽本土的人和物,而且是小人物,小事,是符合黄梅戏剧种特色的。而且将黄梅戏的乡土巧妙地转变成一种“民俗感”,我觉得很棒,只是韩的整体班底仍然偏弱,虽然定位对了,剧本、编曲有很多缺憾,配戏人员像活动布景,叹叹!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