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晋代拓本

中国古人发明印刷术,其技术先导,一是印章,另一是拓石,又以拓石为最直接和重要。拓石与印刷都是复制技术,或从一块碑石,或从一块雕版,都可以复制出许多份作品,两者在方法和原理上非常相似。研究拓本起于何时,从科技史的意义看,主要是因为拓石技术与印刷术的发明具有密切关系。不过,年代久远,资料遗缺,考察古代拓本起于何时,谈何容易,笔者为此,困惑已久。近来整理手头资料,悟得晋代有拓本,愿公诸于众,就教方家。

唐以前无拓本之说不能成立
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拓本始于唐,否认唐代以前有拓本。现从唐人记述中选取两个例证,证唐以前无拓本之说,不能成立。
其一是,窦泉亲眼所见魏石经四纸拓片。
窦泉是盛唐至中唐的书法史家,他在《述书赋》中这样说:
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终后汉左中郎将。今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石既寻毁,其本最稀。惟《棱隽》及《光和》等碑,时时可见。

《述书赋》以赋的形式叙述书法历史,乃是继张怀瓘《书断》之后又一著名书史著作。上面引文,是他为《述书赋》所作注中说的。唐人说“打本”,即拓本。《三体石经》是魏石经,窦泉以为这是蔡邕的汉石经,系受《后汉书·蔡邕传》中范晔误记的影响。

魏石经毁于唐以前,这一点可以肯定。所以窦泉所见这四纸拓片,必是唐以前某个时候拓下来的。屡经破坏的魏石经残存经碑,于隋开皇六年由洛阳搬到长安,遇隋末战乱又遭毁坏,被建筑部门用作房屋“柱础”。唐初贞观年间,魏征收集时仅得残石,据说“十不存一”。因此,到隋末,已无魏石经存世。窦泉人在长安,又是一生留心书法,当然知道石经的毁弃存亡。他所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明确说是“石既寻毁,其本最稀”,就不会是魏征收集的残石拓片。窦泉《述书赋》称石鼓文为:“上有篆文,今见打本。”这里他不说“其本最稀”,就因为石鼓仍在,拓片并不稀罕。他说魏石经“其本最稀”,就因为碑已不存,不能再拓;“最稀”亦言其珍贵。因此,这魏石经四纸“打本”,必定拓于经碑尚存之时,自然必须是唐以前拓下来的。
其二是,封演记绎山刻石,从北魏开始被“历代摹拓”。

封演是盛唐至中唐人,他在《封氏闻见记》卷八说:
《邹山记》云:邹山盖古之绎山,始皇刻碑处,文字分明。始皇乘羊车以上,其路犹存。······始皇刻石纪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然犹上官求请,行李登涉,人吏转益劳弊。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数片,置之县廨,须则拓取。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