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系年(简编)上
时代事略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 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 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 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 钟》。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 簋》。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 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
齐国作《 镈》。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 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 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 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 钟》。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 簋》。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 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
齐国作《 镈》。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