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走向书法的第一步-战国秦汉时期的刻石
和战国秦汉简牍足以相峙的是同时期刻石系统c战国秦汉刻石展示了这个时代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座石刻宝库。
一、篆书刻石体系
我国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被认为是秦统一之前的战国秦刻石。《石鼓文》在字体上近于秦小篆但组字不规范,故不属小篆系列。但从它的造型取长方形,结构上多取平行线以作排列装饰、线条圆润等特征上看,它的确是秦小篆的鼻祖。
由于石鼓文是先在相对平整的鼓形石面上书写,然后再刻,比起锺鼎铭文的范铸采得简单,避免了锺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故《石鼓文》显得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笔意浓厚,笔力遒劲。加之由于刻石完成以后长期置于荒野,风吹日晒,部分剥落,更使《石鼓》显得气息醇古,朴茂自然受到了唐以后书家的高度推崇。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激赏:“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杜甫、韩愈、韦应物、苏轼、赵宦先、康有为均盛赞《石鼓文》的高妙。唐宋以下学篆者,无不推崇,近代吴昌硕更从《石鼓文》获益良多,终成一代大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自此结束。秦始皇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国家稳定统一的重大举措,其中之一便是统一文字。战国时代,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汉字本身也因之发展勺诸侯各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边缘地区自行其是,也然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颜师古注中所说的“各任私意而为字”,文字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杂乱显然不便。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李斯等人写就的字书上,汉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
李斯等人的字书今天我们已无从见到,但用秦小篆写成应是确定无疑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东巡各地,立石刻铭以歌功颂德,相传石刻均是李斯所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除了东巡碣石一刻早已堕入海中,《之罘》一刻,原石散失无从细考外,尚有四石拓本有传。
《绎山刻石》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后有多种摹刻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
一、篆书刻石体系
我国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被认为是秦统一之前的战国秦刻石。《石鼓文》在字体上近于秦小篆但组字不规范,故不属小篆系列。但从它的造型取长方形,结构上多取平行线以作排列装饰、线条圆润等特征上看,它的确是秦小篆的鼻祖。
由于石鼓文是先在相对平整的鼓形石面上书写,然后再刻,比起锺鼎铭文的范铸采得简单,避免了锺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故《石鼓文》显得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笔意浓厚,笔力遒劲。加之由于刻石完成以后长期置于荒野,风吹日晒,部分剥落,更使《石鼓》显得气息醇古,朴茂自然受到了唐以后书家的高度推崇。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激赏:“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杜甫、韩愈、韦应物、苏轼、赵宦先、康有为均盛赞《石鼓文》的高妙。唐宋以下学篆者,无不推崇,近代吴昌硕更从《石鼓文》获益良多,终成一代大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自此结束。秦始皇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国家稳定统一的重大举措,其中之一便是统一文字。战国时代,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汉字本身也因之发展勺诸侯各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边缘地区自行其是,也然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颜师古注中所说的“各任私意而为字”,文字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杂乱显然不便。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李斯等人写就的字书上,汉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
李斯等人的字书今天我们已无从见到,但用秦小篆写成应是确定无疑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东巡各地,立石刻铭以歌功颂德,相传石刻均是李斯所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除了东巡碣石一刻早已堕入海中,《之罘》一刻,原石散失无从细考外,尚有四石拓本有传。
《绎山刻石》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后有多种摹刻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