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考索
魏碑,本来是古代书法由汉隶向楷、行书体演化的一个过渡书体,上承魏晋时期的原始演化,下启六朝后期的楷、行诸体日渐独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更替,也成为一种象八分、章草一样相对独立的一代书法艺术。
东汉时期,隶书笔法已逐渐变异。由五凤二年刻石以前的汉隶笔法渐趋八分隶体,过去书体扁平,横画起伏,竖画斜欹,微生波磔,形成左右分背之势的八分风格。本来这种变化可直达楷、行等新书体的诞生。但书法的发展象其它艺术一样,也有着曲折。八分发展到汉末三国时期,一方面有向楷体进化的趋向,一方面又回复到前期的方正之势,波磔由放纵而改为收敛,如汉末的“石经碑”、“谯敏碑”等等。这是文化意识整体固有的波动特点。不过,这种波动本身也有着发展进化的内在痕迹,一如某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呈螺旋进展之势,而每一次进展看似历史的复兴,实则新事物的萌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产生了继承古典风格又簇新独备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唐代的古文运动在呼吁学习先秦古文的同时,实际上却创造了有唐以来的文学新成果。书法在三国时期的复古状态也同样地孕含着新的书体发达的步调。譬如钟繇的楷书笔意,其实完全脱胎于汉隶,仍是隶书速写的变形,是章草与八分的继续,然而,这种复古承古的书法又蕴育着时代的演化与创新,其趋向楷化的意识直接启绪了南北朝魏碑的进一步拓展,也启发了王氏代表的一代新书体的诞生。
其实,这种创新往往又在之前已有痕迹。汉末至魏的隶书,多使用逆笔,所用的毛笔也多是硬毫,
东汉时期,隶书笔法已逐渐变异。由五凤二年刻石以前的汉隶笔法渐趋八分隶体,过去书体扁平,横画起伏,竖画斜欹,微生波磔,形成左右分背之势的八分风格。本来这种变化可直达楷、行等新书体的诞生。但书法的发展象其它艺术一样,也有着曲折。八分发展到汉末三国时期,一方面有向楷体进化的趋向,一方面又回复到前期的方正之势,波磔由放纵而改为收敛,如汉末的“石经碑”、“谯敏碑”等等。这是文化意识整体固有的波动特点。不过,这种波动本身也有着发展进化的内在痕迹,一如某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呈螺旋进展之势,而每一次进展看似历史的复兴,实则新事物的萌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产生了继承古典风格又簇新独备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唐代的古文运动在呼吁学习先秦古文的同时,实际上却创造了有唐以来的文学新成果。书法在三国时期的复古状态也同样地孕含着新的书体发达的步调。譬如钟繇的楷书笔意,其实完全脱胎于汉隶,仍是隶书速写的变形,是章草与八分的继续,然而,这种复古承古的书法又蕴育着时代的演化与创新,其趋向楷化的意识直接启绪了南北朝魏碑的进一步拓展,也启发了王氏代表的一代新书体的诞生。
其实,这种创新往往又在之前已有痕迹。汉末至魏的隶书,多使用逆笔,所用的毛笔也多是硬毫,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