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广告x

书法历史-秦汉书法(下)

一、篆书刻石体系
我国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被认为是秦统一之前的战国秦刻石。《石鼓文》在字体上近于秦小篆但组字不规范,故不属小篆系列。但从它的造型取长方形,结构上多取平行线以作排列装饰、线条圆润等特征上看,它的确是秦小篆的鼻祖。
由于石鼓文是先在相对平整的鼓形石面上书写,然后再刻,比起锺鼎铭文的范铸采得简单,避免了锺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故《石鼓文》显得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笔意浓厚,笔力遒劲。加之由于刻石完成以后长期置于荒野,风吹日晒,部分剥落,更使《石鼓》显得气息醇古,朴茂自然受到了唐以后书家的高度推崇。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激赏:“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杜甫、韩愈、韦应物、苏轼、赵宦先、康有为均盛赞《石鼓文》的高妙。唐宋以下学篆者,无不推崇,近代吴昌硕更从《石鼓文》获益良多,终成一代大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自此结束。秦始皇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国家稳定统一的重大举措,其中之一便是统一文字。战国时代,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汉字本身也因之发展勺诸侯各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边缘地区自行其是,也然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颜师古注中所说的“各任私意而为字”,文字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杂乱显然不便。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李斯等人写就的字书上,汉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李斯等人的字书今天我们已无从见到,但用秦小篆写成应是确定无疑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东巡各地,立石刻铭以歌功颂德,相传石刻均是李斯所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除了东巡碣石一刻早已堕入海中,《之罘》一刻,原石散失无从细考外,尚有四石拓本有传。
《绎山刻石》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后有多种摹刻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二刻,乾隆五年亦被火烧毁,现仅存“二十九字本”和“九字本”。《琅琊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三刻,也是仅存的秦刻原石。《会稽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的最后一刻,原石久佚,今也仅见摹刻本。
将摹本和现存原石对照起来看,除了笔画的粗细差别较大外,笔意还是相当接近的,我们以此来综合分析秦小篆的特色是可行的。秦篆用笔束锋凝练而行,线条圆劲,保持中锋行笔状态;直笔
和曲笔交相使用,构成了一定的律动感(也是小篆中唯一可表现动感的技术动作);空间构筑以匀称、中正、严整有序显著,结字大小一致取纵势,章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向我们展示的是严谨、秩序、肃穆的静态美。
从这种静态美中我们看到了秦篆非常矛盾的性质。小篆对空间的几乎绝对等距离的切割,用笔的唯一的中锋状态,章法布局的整齐划一,使战国金文里俯拾即是的灵活多变、富于生机的多样统一的美丧失殆尽;先民们那种郁勃无穷的想象力、生命力在这里变成了趋向于机械的公式。书者可以毫无感情色彩的方式去重复书写它、制造它。当秦代统治者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成功与权威之时,艺术生命力在这里被无情地扼杀了。其实小篆原本可沿着楚金文美术化的道路走下去,但这条路被秦王朝的政治需要无情地切断了。但一部书法史未尝不可说是一部文字的发展史,书法与文字在早期本是不可分的,只有文字(字体)发展了,书法(书体)才可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小篆的规范性在自身过于规整的对比之下,其实倒是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为在“书同文”之前的大篆,各种偏旁符号的形体不固定,每种偏旁在字体中的位置也不固定,书写的笔顺及笔画数目也不固定。经过“书同文”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字规范整理之后形成的小篆字体才基本定型,字的书写笔顺的固定和字形的固定对书法的意义尤为重大。有了笔顺的规定,中国书法两大美学特征之一的“线条的运动”才拥有了可靠的基石。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新版地垫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