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中国音乐的世界——为入门者而写

作者:许克巍
中国传统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这和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广大的幅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仅从打击乐器来看,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就有数百种,譬如鼓来说,有大鼓、小鼓、堂鼓、板鼓、排鼓、手鼓、铃鼓、太平鼓等,而单单山西的“绛州鼓乐”就将鼓分为数十种,而这仅仅是鼓的分类而已,依此类推,还有其他的打击乐器,如金属的锣、钹、钟、铃,石类的罄,木类的木鱼、梆子、板等。如果从我们日常生活认识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来看中国的乐器和音乐,我们一定会惊讶的发觉,怎么会这么多样,这么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平常大部分接触的都是西方音乐,因此对于音乐的认知就以西方音乐为标准,譬如乐器的独奏,一般人都知道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的独奏等,还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有小型室内乐,有大型管弦乐和交响乐,说到音乐家,巴哈、莫扎特、贝多芬,几乎人人都知道,因此,对于西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我们几乎没什么障碍,因为平常电视、电台、CD到处听的到,买得到,反而是传统中国的音乐,变的比较陌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入门,不过这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音乐包含的形式和种类实在太多样了。
中国乐器可以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每一类都有个别独奏的形式,譬如吹管乐器的笛子、唢吶、笙,拉弦乐器的二胡、高胡、中胡,弹拨乐器的琵琶、扬琴、古筝、柳琴、阮等,每一种乐器都可以以独奏的方式表演,除了这些国乐团常见的乐器,还有其他地方性的乐器,譬如板胡、京胡、管、葫芦丝、巴乌、马头琴等,也经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此外古琴,虽然不常见于一般乐队中,却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上述乐器除了以独奏形式出现,我们平常看到的,就是以大合奏为主,除此外,也有以重奏和小合奏的方式演奏,而这正是传统中国音乐极具特色的部分,这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地方风格,例如广东小曲,是以高胡(粤胡)为主的小合奏;江南丝竹,是以琵琶、二胡、扬琴、笛子四件乐器为主的小合奏,还有小型的锣鼓乐、大型的吹打乐等,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因此我们发现,要认识及欣赏传统的中国音乐,真的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认识,譬如要对历史有概念,这样欣赏古琴和琵琶的古曲,就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琵琶最着名的武曲是“十面埋伏”,讲的是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战争故事;“塞上曲”讲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古琴“胡笳十八拍”,讲的是蔡文姬归汉的故事;“潇湘水云”是南宋郭楚望面对浩瀚江水兴起国破山河在的感慨。除了对历史要有概念,对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要有一定认识,如云南是歌舞海洋,这里的民族喜欢唱歌跳舞,常用的乐器有葫芦丝、巴乌;蒙古是草原,这里的人喜欢拉开喉咙用假嗓子唱歌,乐器有马头琴、笛子;另外看到乐器,就可以大致分别是属于哪里,譬如京胡、板胡、梆笛属于北方,粤胡、曲笛、二胡(或称南胡)偏南方;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有专门的演奏形式,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西安古乐,绛州鼓乐,河南打溜子,潮州锣鼓等。

为了让一般人方便进入中国音乐的世界,笔者特别建立欣赏中国音乐的三个座标,让大家在欣赏中国音乐时有一个清楚的依据,以下分别来介绍:

第一个座标:时间

时间的座标主要是在“古曲”和“近代曲”之间做一个分野。在传统国乐曲中,常会听到一些不知作者为何许人的“古曲”,譬如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这些被标为“古曲”的乐曲,和目前我们一般较熟悉的近代创作曲,不论是旋律的语法、曲式的结构和感情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乐曲受到西方主题音乐很大的影响,而所谓的“主题音乐”通常是句数完整、讲求对仗、由较多音符构成的一段优美旋律。这个旋律中音符和音符的空间较小,而且关系密切,不能分割,少掉了一、二个音就会对主旋律的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反之,中国的“古曲”的旋律就自由多了。

一般古曲的“主旋律”很少由成串不可分割的音符构成,它的主要旋律很可能是由一个小节、二个小节片片段段的小句子所组合,每一个小句子中的音符的空间也是极大(音符和音符中间的距离是要表现一种空间感,而不是表现旋律圆滑的桥梁)。所以古曲旋律的圆滑度、优美度虽然不如近代曲,但是因为句子的组成可以自由拆卸,音符也可以增减,整体听来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旋律,反而有一种处处生机的扩充感。尽管古曲的曲调听起来较生涩,但只要调整原有的欣赏角度,反而会因古曲中“单音”的突出与重要,而感受到每个个别音符的丰满与无限。

再从曲式结构来看,近代国乐曲大量模仿了西方三段体及奏鸣曲的型式,几乎都是快-慢-快,乐章和乐段截然分明的曲式。习惯了这种 〝清晰〞结构的乐友,一下子要接受找不到头、找不到尾、段落划分不清楚的古曲,一定无法马上适应。传统古曲通常是由一段段类似“曲牌”的旋律,有机组合在一起;也可能是由一个主题经过不同的变奏联结在一起;或是一个旋律拆开头尾,中段夹入其他“曲牌”或旋律而成。而形成一首完整乐曲的最大前提,就是是否符合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是否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情绪,假设一首乐曲符合了前述条件,则有没有快慢板就不是重要的考量。像二胡传统曲《二泉映月》,整首乐曲都在中慢板的速度中进行,可是从没有人认为这是一首不好的乐曲,也从没有人认为它表达的不够完整。

古曲音符简洁,情感的表达较朴拙

古曲犹如一篇“文言文”,音符简洁却涵义深远,情感的表达较朴拙,而与近代曲鲜明的风格、亮丽的情绪,形成一种很强烈的对比。近代曲经常一听就知道诉说的是什么,而古曲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淫,才捉得住一丝情感,所以一般人比较易于接受近代乐曲带来的立即满足,而懒得花时间在情感上有较多隔阂的古曲上。

流传至今的传统古曲,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演奏家,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心得和见解,点滴加上去而逐渐形成的,不比近代乐曲大多只由一个人创作,只代表个人的见解。一首古曲可以说是由一个共同的意识所完成的,正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之于中国,古曲中隐藏的内涵,也传达出一群人由生活经验中凝炼而成的思想。当我们能从时间的分野上分出“古曲”与“现代曲”的差异,再以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将更有助于我们进入各个时空不同的情境中。
第二个座标:空间

中国地域广大,山川水土各有殊胜,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人文风俗,自然,语言、生活习惯、民情好恶的差异就全部反映在音乐上。江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多山多水,人民讲话较温婉平顺,音乐便也表现出这样的特质。像“江南丝竹”的小、轻、细、雅,旋律多级进进行,情绪较放松,音色也柔和饱满,充分显现出一片和乐安详的水乡泽国气氛。而往西南走进云贵地区,因为多山,旋律线的起伏就比较大,加之林木茂密,湿气较重,曲调便倾向小调的风格,又西南少数民族极度喜爱唱歌跳舞,所以节奏变化多,也极富跳跃性。

中国音乐富含地方特色 反映不同的人文景观

中国北方气候干燥,多大山却少林木,高原常黄土漫漫,人民生活多困苦,所以音乐高亢激昂、情感粗犷、音符多跳进,曲调也较强烈有个性,像吹打乐、唢吶、梆笛等,都是很典型的北方音乐和乐器。而到了蒙古的大草原,在一望无际、大地合一的开阔环境中,嘹亮、苍茫、孤寂的情绪就成为蒙古地区音乐的特质,宽广的人声混着假声以及嘶哑的马头琴,也就是陪伴蒙古人民走过这片草原聊以自慰的工具。

多彩多姿的地方音乐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也是中国音乐最大的宝藏,在欣赏中国音乐时,除了先以时间为经区隔外,接下来以空间为纬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的特殊风格,就成了第二个重要参考座标。习惯现今西方交响乐团,钢琴与小提琴单一、纯净、和谐音色的朋友,对于“五味杂陈”的中国音乐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假若跳脱既有的欣赏观念,去听听这些由生活中孕育出来的声音,去体会他们的人及背景,去感受他们根植大地的生命力,或许,对于中国音乐的本质和中国音乐的辽阔将会有更深的认识。

第三个座标:乐器本身

中国每一件乐器都有一样的特性,乐器语法、旋律线条、演奏方式都各有一套完整体系的美学观,假若以同一标准来看待不同的乐器,都将失之偏隅而难窥器乐曲的全貌。在众多国乐器中,古琴与琵琶是最早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独奏乐器,二胡系的弓弦乐器和笛子等吹管乐器,则多脱自地方戏曲的伴奏,于近代才逐渐成为一件独奏乐器。所以二胡和笛子的乐曲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性较强,而古琴、琵琶多为古曲,旋律性较弱。

中国独奏乐器的演奏手法表现中国音乐审美观

古琴和琵琶都是用左右手直接与弦接触,用拨弹的方式发声,不过由于古琴没有品柱,单音的自由度更大,常使用“绰”、“注”的滑弦指法填满音与音之间的空隙,产生虚实相映的对比。又古琴和琵琶皆不擅长旋律性的表现(此为中国弹拨乐器的共通特性),但弦的软硬适中,适合左手吟揉推拉,音的幅度可随演奏者的心境自由控制,产生不同的韵味。反而由此发展出中国独奏乐器演奏手法的最大特色,也由此产生一套和西方音乐不一样的审美观。

二胡和笛子的演奏感觉和西方的小提琴及长笛较类似,但二胡是蒙蟒皮,没有指板;笛子以竹膜共振,没有机械按键,在音色上与西方不同,演奏手法上人为的因素也更多。笛子在南方昆曲系统发展出来的曲笛,音色较淳厚,讲究气韵、深远;在北方梆子系统发展出的梆笛,音色嘹亮、高亢,并在管乐兴盛的北方,创造出许多气息与按指配合的吹奏方式。二胡是中国乐器中最易抒发情感的乐器,近年来已有不少作曲家为其创作了许多好听的乐曲。

在不同的乐器演奏基础下去聆听各自的语法与特色,才能充分掌握器乐曲中的曲趣和意味,同是也会发现中国共通的审美观,在不同的乐器上发展出异曲同 工的影响。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