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广告x

论清代康、乾时期的师碑破帖风气

作者:朱天曙
提 要:文章把清代的师碑破帖风气置于文人书法史中进行研究,指出清代前期以郑簠、程邃、石涛为代表的师碑人物,其观念和实践是扬州八怪师碑破帖的发轫;以金农、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在师碑破帖风气中勇于实践,在隶书、行草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丰富了汉碑的表现力,并突破了帖学藩篱。他们的实践在乾隆年间得到拓展,进而促进了清代碑派的形成。
关键词:扬州八怪 汉碑 破帖 实践
清代碑学的兴起,是从师法汉碑开始,在隶书充分实践后拓展到篆书和北碑的。本文所讨论的“师碑”是指清代初中期书家师法汉碑的实践,而“破帖”是指专以写汉碑为长的“师碑”书家突破了传统帖学的藩篱。康、乾时期的书法以扬州文化圈的代表书家为中心,并在帖学到碑学的转变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既有对清初师碑活动的承接,又通过师碑破帖的实践,在清代中叶形成风气,开启了清代碑派的先河。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清代康、乾时期的师碑破帖风气是如何形成的?与扬州地缘文化圈有何关系?这种风气在碑学发展过程中有何价值?它的发展对今天书坛有何启示?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在文人书法史上,元代即形成了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圈”现象。元初,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延续了其文化重镇的地位,杭州成为南方士人的活动中心,书画家、鉴藏家云集于此,以赵孟頫为中心,周密、仇远、方回、戴表元、邓文原、郭天锡等遗民及由金入元的鲜于枢等人,观书赏画,品鉴把玩,赋诗唱和,形成了杭州文化圈,同时带动 了苏松地区的发展,文艺活动频繁。元末杨维桢入吴,苏州文艺活动愈显兴盛。至正十二年(1352)杭城被占后,杭州所形成的文化圈被带入吴中,苏州文化圈取代了杭州。从至正八年(1348)到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入吴期间,昆山顾阿瑛的“玉山草堂”等成为杭州文化圈人物与苏松文士雅集的重要场所。张雨、杨维桢成为元代中后期由杭州文化圈向苏松地区变迁的核心人物,影响了苏松一代的隐逸文士。“文化圈”的变迁,促使元代书风向苏松地区传承。明代前期的百年中,台阁书风盛行,从弘治到隆庆的百年中,苏州文人从明初高压政策的阴霾中解脱出来,吴门书派之祝允明、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锦囊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