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赋色谈

一幅中国花鸟画色彩的运用很引人注目,如果没有丰富、亮丽的色彩,就不能称之为花鸟画。色彩艺术学是一门很深的科学,用好色彩是每一位画家的毕生追求。

中国花鸟画画论是历代画家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倡导“随类赋彩”的原则,主张“情感、理性”作画,追求“单纯、含蓄、简练和明快”的色彩,提出了“红绿相对力相强,如黑白然”、“黄紫相对亦相强,但力弱”、“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设色忌枯、忌火、忌俗、忌主导不分,淡而不失之枯”等赋色方法。这些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在绘画操作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在中国花鸟画赋色彩的一些细节方面,我认为还应注意如下事宜:

1.打造好展示色彩的平台

中国画除了人物、山水之外的各种物象均属花鸟画范畴,其种类繁多,赋彩也十分复杂。色彩能左右观者的第一印象,画面色调的冷、暖、轻重、动静等每一种状态都影响着人们的感情、记忆和联想,牵动着观众的心,激发观众特定的心理因素。花鸟画色彩的表现需要平台,绘画时首先要设定好画面上色彩面块的大小、形状,确立在画面上的位置,因为画面上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的差异和位置的高低及肌理效果等形象要素是色彩存在的重要条件,在构图安排画面物象时,就要计划好、设定好,给予充分展示色彩的平台。

2.按中国画的民族属性赋彩

西画用色彩为写生色彩学,而中国画用色彩属装饰色彩范畴,为装饰色彩学,它排除了外光的作用和环境变化的局限,按作者的修养、心态,将色彩进行提练、概括和抽象,而产生的适合中华民族习性的特殊的色彩效果,称意境色彩,它强调写意的成分多,注重画面的总情调、总韵律来安排色彩,它谐调、优美、含蓄、高雅,比自然更美。中国画赋色彩的民族习性是在笔墨的基础上进行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是中国的绘画传统,墨骨墨气好的画面可以不赋色;墨骨墨气好又要赋色,求以色来增强艺术效果时,可以赋淡色;若墨骨墨气尚好,但因局部有死墨团而无光泽时,可铺设较厚重的矿物质色块或色点,利用色、墨两种不同光度及饱和度的对比,变死墨为活色,使画面统一调和。“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用色彩导循的基本原则。

3.把握好画面的色调
从总体上讲,花鸟画色彩的调子有冷色调和暖色调,或者偏冷色或偏暖色调,绝对的中间色调是没有的。所谓冷、暖色调是指视觉和心理上的知觉效果,而不是物理上的温度。按照立意、构图确立的宾主关系决定色调,围绕着主色调赋色彩,采用对比调和的手段,使画面达到更高的审美效果和“妙超自然”的艺术境界。冷、暖色调对比谐调的实现,是通过控制色相补色的对比、光度强弱的对比和色块面积的大小来进行的。色相上色彩互补有三对:黄与紫、橙与蓝、红与绿。黄与紫补色对比的特点是色相鲜明、有强烈的明暗关系,其形象清晰度高;橙与蓝补色对比的特点是色相有很强的冷暖感觉,可给观众以前进、膨胀、向上感,或者以后退、收缩、悲哀感,其表现效果强烈;红与绿补色对比的特点是两色各自表现强烈,有刺眼效果和不谐调感,此时要控制好色彩面块的大小和形状,才能达到良好互补效果。当两色面积1比1时,对比强烈不谐调;当两色面积2比1时,对比减弱;当两色面积10比1时,对比就很弱了,此时会出现“万绿丛中一点红,诱人春色不须多”的妙境。另外,在花鸟画构图赋色时,把两种不同光度的色彩放在一起,会出现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的现象,赋色时利用不同光度的对比可以产生各种格调的画面,如出现明快、活泼、清新的色彩效果;如出现含蓄、朦胧、清晰度低的色彩效果等,花鸟画色彩格调的高低也与色彩光度强弱对比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些对比方式,可刻画出鲜艳夺目、出神入化、打动人心的色彩画面。把握好画面的冷、暖色调是花鸟画构图中关系全局的重要之举。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