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老人:刘忠明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腾冲皮影戏又称皮戏、灯影子,刘忠明的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就源于腾冲,腾冲皮影则是云南皮影的代表,是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影戏。它属于中原皮影风格,由中原地区传入,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腾冲皮影的特色是人物雕刻线条优美、精细异常,微雕精细到头发丝的勾勒、衣饰螺旋纹、镂空花团等,工艺颇难,同时腾冲皮影独有的走马腔、喊云腔、背腔等,也形成了腾冲皮影独有的特色。兰花指也是腾冲皮影的一大特色。

6岁时,村里有戏班来表演皮影戏,因为好奇,刘忠明开始学习制作皮影和表演皮影戏。

年轻时,这“作为辟邪保平安”的皮影戏成了他和戏友们为村民送上的节日礼物。后来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被尘封到20世纪80年代,这时他50多岁,是一个事事都得让别人听他的“强势又善良”的老人了。

因为皮影,他成为德宏州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最终这项艺术还是没能传承下去。10月21日下午3时,他在家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没有经济收入,需要学习培训的时间长,政府投入不够。”村里的老人觉得这致使皮影戏表演和制作走向了消亡。

三角岩村里从此再无“皮影老人”,只有上百件要送交给政府部门保管的皮影和那一箱子表演器具。

搭档走了 村里再无皮影戏

“我乃托塔李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专门来收服你这妖猴。”今年75岁的段怀丰老人拿着皮影唱了起来,声音高亢,只是,这次没有皮影制作者刘忠明做搭档。21日下午3时,德宏州皮影艺术唯一的传承人刘忠明离开人世。

距芒市40多公里的勐戛镇三角岩村,是刘忠明的家,也是他制作皮影,还有和老友表演皮影戏最多的地方。

舞台是村里的弹石街道,固定的表演时间是每年春节初一到初六和其他重大节日,其他时候则是村里人有事或者镇里有人请去表演。按照村里的习俗,“演皮影戏能辟邪消灾,给村里带来平安祥瑞。”

表演从来不收费,也不供饭。“皮影都是晚上表演,所以表演者在家里吃完晚饭,然后带上工具去表演场地,报酬是烟和宵夜。有些村民会给钱,但都是自愿的,每个人几块钱。”今年66岁的老人邓永辉说。
邓永辉和段怀丰都是刘忠明的搭档,邓永辉是这个临时“戏班”里的“乐器手”,负责敲锣打鼓和其他乐器,段怀丰负责唱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在一起合作大概三十多年,每次表演都有很多人围观。“2008年时,镇政府请去演,当时看的人很多。”邓永辉的回忆里,这是他们去过的最大舞台。

但后来,他们表演皮影戏的机会越来越少,“村里有了电影、电视、电脑以后,就很少有人对这个有兴趣了,不过平时过节表演时大家还是很爱看的。”刘忠明的姑爷张财科说。但现在,皮影戏的主角离开人世,他们再也找不到搭档为村民演上一场了。

6岁学皮影 73岁成非遗传承人

刘忠明接触皮影戏,是在他6岁时,当时腾冲一个戏班来村里表演,他觉得有趣,就开始学了。年轻时,村小组出资让他一边制作皮影一边表演。“后来‘破四旧’,不让演了。”
“破四旧前有上百件皮影,后来被转移藏起来,20世纪80年代拿出来时,很多已经被虫蛀了。”邓永辉说,那时政府让刘忠明把皮影戏演起来,做一张皮影给一定的奖励,刘忠明开始修复破损的皮影,并做些新的。
“每次都是根据表演节目提前做皮影。”邓永辉说,大多是封神榜里面的人物,一开始照着连环画《封神演义》里的画剪个模子,然后再进行皮影制作,有时也演《西游记》。“村里只有刘忠明一个人会做。”

2004以来,德宏州在全州进行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走访中了解到刘忠明不仅是皮影戏表演能手,更是一个精于皮影制作的艺人。他制作的皮影造型生动、古朴,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是难得的民间艺术品。因为这一特殊手艺,2005年他被列入第一批德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皮影戏不挣钱 没人愿当传承人

虽然有政府的重视,但这项艺术始终还是没能找到传承人。

“皮影基本不会给家里带来收入。”刘忠明的大儿子说,父亲也让他们学,但后来因为没有什么收入都不愿意学了,父亲也没强求。刘忠明有五个孩子,现在全以务农为生。

“学做皮影一般几个星期就行,但要做好和表演好要一年多,需要老一辈的人来培训,耍、唱、敲锣打鼓还要配合得好。要很长时间,就算学会了也没有经济收入。”邓永辉说,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学。

芒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张越曾经在三角岩村当老师,他和刘忠明接触很多,并跟随老人学习制作皮影。“他是德宏州唯一会做皮影会唱皮影戏的人。”张越称刘忠明为“皮影老人”,今年8月,他去看望刘忠明时还亲手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个皮影,没想到,那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老人的家人也很支持他做皮影。”

去世前两星期 他还在做皮影

刘忠明是村里的名人,也是村里的“怪人”。“脾气很怪,凡事都要顺着他的心,不然谁来了他都能把你扫地出门。”

刘忠明的怪脾气并没有影响村民们对他的印象,“他很开朗,也很善良”。谈起他,村里人给出这样的评价。

大概两年前,刘忠明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之后,他先后多次到医院治疗。两个月前还去过医院,虽然生病,但刘忠明还是一直坚持表演皮影戏和制作皮影。

“两星期前他还在做皮影,家人让他好好休息,他还骂人了呢。”拗不过老人,家人也只能作罢。

21日下午3时许,老人在床上病逝,没有留下遗言,当时一直守候在床边的子女们叫来乡亲,然后请人准备后事,23日,老人下葬。

记者说想看一下老人做的皮影,村里五六个汉子在老人曾经做皮影的房间里翻箱倒柜,从最里面的角落里倒腾出一个箱子。里面放着那些已经再也没有人会制作的皮影。

“这些表演乐器和皮影改天要送到镇政府去。”刘忠明的女儿说,这些都是属于政府出资做的,要交给政府保存。

记者离开时,在老人曾经做过皮影的房间边的院子里。几个他曾经的搭档和他姑爷,还有村民支起了麻将桌,打得正欢。几张挂在房间二楼上的准备用来做皮影的牛皮,在风中微微摇晃。

距离村子一公里开外的地方,一群游客刚刚赶来,他们是来参观这里的一个景点三仙洞的。这里现在最有名的,不是作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皮影艺术和其传承人刘永明,而是 “三仙洞”。洞会长存,但刘忠明却带着不能复制的民间艺术在几天前归于这片生养他的土地里,永不再见。

文化部门:保护文化遗产资金是最大问题

从2004开始,德宏州开始做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近八年的努力,如今确定国家、省、州、县级保护项目有328个,各级的非遗传承人有108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就是保护文化血脉的传承。”德宏州文体局公共文化科科长尹丽君介绍说,德宏有五个世居民族,有着多元的文化格局,但很多文化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亡。

“文化遗产的根在农村,仅仅依靠文化部门来保护不容易。”尹丽君觉得,因为农村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必须要在一些传承的文化上加上一些创新,让大家接受并参与进来。

但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经费是文物保护的一个瓶颈。”德宏州曾经根据非遗传承人的级别每年发放一定奖励,国家级一万元,省级3000元,州级2000元。双方签订协议,先发一半奖励,然后对传承人所要做的工作进行量化,年底进行考核,必须通过考核才能拿到另一半奖励。

光这项投入,每年需要几十万。如果加上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针对非遗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人才投入,经费数目不是小数,但这些又是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据德宏州文产办工作人员介绍,州委、州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