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没有老也没有死

从《喜剧的忧伤》排练开始,陈道明作为剧中最大牌的演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陈道明不仅是主演,还亲自参与了剧名设计,《喜剧的忧伤》便是出自他的提议。为了筹备该剧的南京站演出,陈道明早在4天前就提前抵宁,亲自参与选剧场、定票价。

陈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之所以为这部戏投入这么多精力,是因为觉得话剧没有老更没有死,生命力还很强,他要将话剧表演进行到底。

谈重返舞台——

“舞台是我的出发站,这次回归是一次报恩”

陈道明的演员生涯是从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习舞台剧表演开始的,中戏毕业时,他出演了毕业大戏《无辜的罪人》,之后就一直在影视界闯荡。从早期作品《围城》中的方鸿渐,再到康熙大帝和电影《一九四二》中的蒋介石,陈道明塑造了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角色,他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实力派男演员之一。

《喜剧的忧伤》是陈道明阔别戏剧舞台30年后出演的首部话剧,他将这次表演称为一次“致敬”,“舞台是我的出发站,这次回归也是一次报恩。这个职业给了我很多光环,我要用这部戏向我的老家天津人艺、向这个舞台致敬。”

“我30年没有演过话剧了,这次回来有两个感觉,一是话剧没有老,二是话剧没有死。”陈道明说,“经过这半年来与话剧主创人员的频繁接触,我觉得话剧还有很大空间。在我看来,就算以后发展出5D电影,就算电视再普及,都取代不了戏剧,因为电视电影可以来虚的,但舞台剧永远来不得半点假,永远会呈现给观众最质朴、最真实的表演。”


谈明星效应——

“我只是戏中的一个关注点,不是全部”

《喜剧的忧伤》在北京、天津的演出票房火爆,不少人将原因归结为陈道明的票房号召力,有戏剧评论家甚至认为“没有陈道明的《喜剧的忧伤》保不齐就是忧伤的悲剧”。

对于这种评论,陈道明直言“不公平”,“这部戏成功的最大功劳肯定不是我,我只是戏中一个关注点而已,绝不是全部。《喜剧的忧伤》在北京演出时,第一轮门票三天全部卖完,第二轮只用了三小时,这足以说明这部戏本身是有魅力的。如果戏剧本身质量不过硬的话,我想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票房效应。”

陈道明也表示,在话剧市场不景气的今天,明星参演的确会吸引部分观众进场看话剧,“我希望明星演话剧能够吸引观众,但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话剧市场繁荣发展。”

谈话剧市场——

“要让观众认识到,花钱看的演出也是一种食粮”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陈道明还“反客为主”,采访在场记者了解南京话剧市场:“南京话剧观众多吗?”一位媒体同行表示,近些年南京话剧市场并不火爆。当陈道明得知票价过高是阻碍部分观众走进剧场的原因时,他表示,自己今年亲自参与了票价设定,“我们在设置票价上有个原则,不能因为票能卖得火就把价格定得很高。我希望将来能富裕到大家看戏不受金钱的限制,但现在来讲,肯定要有上限,否则会将很多观众挡在剧场外。但票价多少合适,关键还要看值不值。有时候,一张票20块钱也有人嫌贵,演唱会两三千元也有人买票看,为什么话剧非要廉价呢?所以,最合理的原则是适度。”

陈道明坦言,现在的话剧市场确实不容乐观,“话剧在任何地方都不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剧种,但要让观众认识到,花800块钱可以吃顿好的,而花这个钱看的演出也是一种食粮。话剧需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观众群,把市场做起来、做规范。”

谈南京——

“这是座有故事有文化的城市”

陈道明来过南京很多次,很多年前,他还在这里拍过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屠城血证》。“但这次来南京我是最从容的一次,我呆了4天,不仅去了明孝陵,还参观了南京的文化设施,我很喜欢南京,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是文化的南北中枢。”

陈道明还谈起了自己多年前在南京的一次美好记忆,“我每次来南京都会到雨花台、中山陵转转,最美好的一次记忆是一个雨天的下午,中山陵里没有人,我就打着雨伞在中山陵整整走了一个下午,那时真的觉得南京很美。当然,我希望在南京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是这次《喜剧的忧伤》的演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