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演话剧选择角色随遇而安

演员何冰的11月是属于天津的,在天津大剧院,他接连为观众带来两场好戏。他先是在《窝头会馆》中饰演委屈纠结的房东苑国钟,28日、29日,又在《喜剧的忧伤》中与陈道明合作,饰演一个对戏痴迷的编剧。其实在话剧圈,兢兢业业的何冰早已是北京人艺的重要演员,31岁就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近年来,何冰不但在影视界再接再厉,而且已成了北京人艺不折不扣的台柱子,在多部大戏中担纲主演。台下的何冰是个能说会道的“侃爷”,面对本报的专访,他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喜剧的忧伤》在寻找“笑”

记者:《喜剧的忧伤》中,您与陈道明老师上演对手戏,这种两个角色的“对子戏”演起来有哪些难度?

何冰:“对子戏”的难度仅次于独角戏,要求两个演员在台上一刻不停地配合。首先我们要联手展示给观众戏的结构和人物特点,其次也要注重角色关系的递进。具体到这个戏,我们要把一周发生的事浓缩在2个小时中,在这段时间把角色内心的所有喜怒哀乐呈现给观众。

记者:这部戏里,编剧与审查官从截然对立到走向共识,两人对戏的认识都得到了升华。您觉得作品的灵魂在哪?

何冰:只要是人,在交往中都会有共同立场。编剧与审查官的共同立场就是“笑”,其他戏里也可能是爱、关怀、温暖等人性需要的东西。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鸿沟往往是很深的,这就需要一块石头来作垫脚石跨过鸿沟,这个戏就是在不断寻找垫脚石。

人人都是小人物

记者:您塑造的一系列小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称您为“小人物专业户”,您怎么看待这一评价?

何冰:我觉得从表演的角度来说不存在大人物。这里有一个人物外形与内心世界的问题,演员表演就好比搭建房屋,你要在搭建结构的时候也要让人了解内部装饰。人物的外在只是区别他人的社会身份,脱下光鲜亮丽的外表,人的内心都是一样脆弱,人人都是小人物。

记者:您演过的角色有您自己的影子吗?
何冰:每个角色都会有。演员是比较独特的一种职业,我们的创作者和材料都是自己,演完还是自己。演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自己内心与角色相吻合的地方,一旦找到就要把它放大。一定要让角色走向你,而不是你走向角色。

选择角色随遇而安
记者:和前些年相比,您的影视作品明显少了,但参演的重量级话剧多了。您是怎么考虑的?

何冰:我年轻时说过“立足舞台,放眼影视”,把北京人艺当作温暖的家。坚守舞台主要有三个考虑:第一是因为演话剧是表演的最高峰,那是演员之间的直接对决;第二是总体来说话剧的文本水平要高于影视,材料要好得多;第三是有我个人家庭因素的考虑,我的儿子还小,他的生活很需要我,拍影视剧出门就几个月。

记者:《老爸的爱情》现在很火,您在剧中饰演“老爸”盛利,在采访中您也多次聊到做父亲的感受。现在是不是对父亲的角色比较偏爱?

何冰:现在演父亲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在里面。但对角色我是比较随遇而安的,演得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要自己和观众都满意才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