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流派与创新

越剧从上世纪20年代的”的笃班”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继京剧之后第二大剧种,除党的关怀与有着广大群众酷爱之外,还与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界老一辈艺术家”越剧十姐妹”创造的异彩纷呈流派有着很大关系。这一流派群体是中国越剧瑰宝,可以说,无这一流派群体,就没有今天越剧的辉煌,是”越剧十姐妹”的流派将越剧从小剧种推向了成为大剧种的巅峰。*br*每一流派都有一群酷爱的观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清唱节目舞台上,有谁唱得与流派相似,就会博得热烈响亮的掌声,以至流派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了重点,收授学徒,师承下去,已成为老一辈越剧大师的心愿,而广大观众也希望越剧流派后继有人。
可是,越剧流派的继承不能停留在声腔的简单模拟上,这往往使越剧走入误区,易造成越剧只有继承而无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流派是她们在一生中扮演创造的各种不同类型角色中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唱腔为创造角色服务。我们仔细分析某一流派不同角色,如果以其最突出声腔定位,会发现只是对某一角色或少数角色表现得最合适。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不难发现:梁山伯非范瑞娟不可;祝英台在袁雪芬与傅全香中,可能袁派更适合英台这一大家闺秀的定位;贾宝玉非徐玉兰不可;林黛玉非王文娟不可;玉林母非周宝奎不可;王熙凤非金采凤不可;红娘、薛宝钗非吕瑞英不可。这里的不可是指最合乎角色的创造,越剧《红楼梦》电影之所以轰动中外,其中许多角色与定位准确有关。我们也不难发现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角色除了剧情声腔的运用,还与她们的身段举止配合有很大关系。然而我们在小百花及小百花后时代,学流派往往只停留在声腔上,而没有把功夫放在举止动作上如何学老一辈艺术家为创造角色悉心探索。现在条件好了,越剧新人却为什么不能赶超老一辈流派,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老一辈艺术家为创造角色钻研的精神。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