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戏曲文化

相比较于如今在全中国大红大紫的东北“二人转”,“二人台”并不是为很多人所知。“二人台”是流传于今天内蒙古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以及山西省东北部的地方戏剧,深为当地百姓所喜爱。其实“二人台”的流传地大致相当于解放前的察哈尔省地区,那时的察哈尔省是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冯玉祥和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更是在抗战全面开始之前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些故事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解放以后察哈尔省被分开,河北、山西和内蒙三省各纳入了一部分,但是地域可以划分,文化却永远不能划分开来,而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纯自然的方言唱调与生动幽默表演形式相结合的“二人台”成为了这个特殊地区乡土文化的代表,并深深地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们。

张家口当年是察哈尔省的省会,是“二人台”重要的发源和发展地,如今张家口已经被并入河北省,但是却与河北其他诸市相比,人们在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上由不小的差距,比如说“坝上”的人对内蒙反而有更多的认同感,而“二人台”成为了张家口人这种尴尬文化处境的最好见证。如果你在坝上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真正理解当地百姓的文化诉求,就会知道张家口与当年隶属于察哈尔省的内蒙古地区密切的文化关联和一致性。

“二人台”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至1864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由于“二人台”自身表现形式的局限,它几乎不可能像“二人转”那样在全国火起来。因为“二人转”主要是靠舞蹈和歌唱的完美结合而取胜,鲜艳的服饰和优美舞蹈动作本来就会很吸引眼球,不会有地区文化障碍;与之相比“二人台”主要靠“唱”和“说”来取胜,中间再夹杂幽默风趣的表演,而“唱”和“说”的部分都是用方言来完成,很难被其他地方的人所接受。即使是在“二人台”流传地的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能欣赏“二人台”戏剧的人也是在逐渐减少,如今也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在看“二人台”。

那些真正懂“二人台”戏曲的人能符合时代需求将之改进会更好,这会更有利于“二人台”的推广和发展,使得我们自己珍贵的乡土文化不会流失!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