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人员演话剧当主角

“啊、啊、啊,咦、咦、咦……”上周六上午9时30分,安慧北里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三层,一扇虚掩着的门里,竟然传出了专业院校发声练习的声音。

推门进去,眼前是一个奇怪的组合。这里看上去只是很普通的办公室,练习发声的并不是什么艺术院校的学生,而是十几个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的女性和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你要感觉自己的腹部在震动。”在男子的指导下,她们的双手放在腹部,努力地寻找感觉。“赵老师,我感觉不到震动呀!”有人苦恼地说。

“邵丽敏,河北,家政;张巧娥,福建,家政;孔繁华,齐齐哈尔,育儿……”放在一旁的签到册上写着每个人的职业、家乡和电话号码。原来这些“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工作的家政女工,都是“打工妹之家”“地丁花”剧社的成员。这个全部由家政女工组成的剧社成立于去年10月,从没有看过话剧演出的她们,将登上第5届“非非戏剧季”的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的劳动、尊严和梦想》。别看演员都是家政女工,但她们的指导老师却很专业——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师赵志勇带着一个戏剧学博士、一个戏剧学硕士为她们辅导。

9时50分,一个大嗓门的声音喊着:“对不起,我来晚了!”高高大大的高敬娟从门外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脸上还挂着抱歉的笑容。她是今天唯一迟到的演员,“为了赶上今天的排练,我特意昨天晚上从河北老家回来的。”在家乡的村里曾经自娱自乐地参加过河北梆子和评剧演出的她,算是剧社里最有表演经验的演员了。

简短的发声练习之后,就开始排练片段了。 “大家要记着,站在舞台上你们就是演员,不能再随意乱动了!大家记得表演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光区,否则台下的观众就看不见你了!”剧社这些演员没有任何话剧功底,甚至都没有看过一场话剧,老师的叮嘱听上去很初级,但对他们却很重要。有的人轮到自己上台了,站在台上还问老师:“我该说什么?”面对这些记性不好,还总爱笑场的“学生”,几位老师都极有耐心,还不停地鼓励她们:“大家元旦的那次演出就非常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声音有点小。”
小华是一名刚刚来到城市的家政工,当患有产后抑郁症的雇主半夜把她赶出家门时,她能去往哪里?小英从四川老家逃婚来到北京,在好心人王大妈家找到了工作,也找到了幸福……剧里的故事都很简单,都是大家经历过的真实故事。来自山西的卫雪梅饰演家政工小英,在吃饭等细节表演方面还显得很生硬,但是到了感情戏部分就生动了许多。她说:“我和雇主的关系就这么好,所以演起来就容易多了。”张巧娥说:“北京的哪个角落里没有家政工?我们演话剧就是希望别人知道我们的心声。”

别看大家的表演不到位,可是排练的过程中总是充满欢笑,有谁忘词了,走错了,大家都会报以善意的大笑。来自山西临汾的贾慧凤,已经52岁了,平时和雇主相处得很愉快,但她还是愿意在每周一天的休息日里,早晨8点就从位于大兴的雇主家出来,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赶到剧社排练,“我知道自己形象不好,演不了什么戏,那也愿意和姐妹们在一起,只有在这里,大家可以无所顾忌地聊天,可以放声大笑。”

上午的排练结束后,张巧娥和同伴袁连慧因为有事想要提前离开。“你们这么做太不负责了,马上就要演出了,你一走大家还怎么排练?演戏又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老师们还没说什么,高敬娟就高声大嗓地喊着。她并不知道什么“戏比天大”的道理,只知道演戏是要大家一起努力团结才能做好的事。直说得张巧娥连连求饶:“行行行,我一会儿就回来!”

赵志勇老师说,刚开始她们对话剧还没什么兴趣,练发声、练形体,拓展想象力的时候,都觉得不如学一首歌或跳一支舞有成就感。慢慢地,她们才体会到话剧的乐趣。卫雪梅兴奋地说:“练了话剧我才知道,原来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一定要用语言,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北京,心中最美的天堂;北京,放飞梦想的地方……”唱着这首由家政女工自己创作的歌曲《北京我爱你》,她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