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王”的光影困局

数百年前的街头,皮影艺人们舞动着手中的皮影娱乐观众。亲临现场看皮影戏,会让人沉浸其中而陶醉。灯光将真皮和透明胶片制成的道具人物的投影打在幕布上,艺人在幕后双手操纵,边舞边唱,三四人的乐队同时演奏十几种乐器,手、嘴、脚并用。幕布上的皮影色彩鲜亮,晶莹剔透,人物活灵活现,形象栩栩如生。丝竹悠扬,琴鼓齐鸣,观众耳熟能详的山歌调、采茶调等各种民间小调柔和而成的“皮影腔”,悦耳动听,热闹有趣。皮影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西汉时期的关中,而关中皮影发祥在华山脚下东府华州(华县)的灯影。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皮影戏日渐式微,不少地方频频告危。

10年了,江国庆一直在做着一个梦:在故乡陕西建一座皮影博物馆。
这个梦,一直停留在他那张名片上:江国庆,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筹)馆长。6月6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皮影艺术家江国庆带着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精品皮影走进大学校园,向西安交大的学子们展示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那一天,在众多学子的热情包围下,江国庆重新找回了一个皮影艺术家的荣耀与激情,他从皮影的发展历史、制作表演、艺术特性、操作流程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并展示了大量皮影艺术的实物、影像和图片资料。

收藏明清以来的各类皮影作品上万件,能不能现场参观?面对追问,江国庆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伤感。

江国庆无法忘记,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筹措,2003年2月投巨资,自己和师傅汪天稳,及皮影雕刻高手18人,经318天的精心设计、创作出以陕西皮影精雕细刻这种形式表现的古代《清明上河图》,该作品长23.58米、宽1.2米,在中国乃属首例,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皮影中的“吉尼斯”。

“我要在中国建立一家前所未有的‘皮影博物馆’,我几十年来的收藏珍品都将罗列其中。”8年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江国庆在上海决定忍痛拍卖皮影《清明上河图》。可如今,皮影博物馆还只是一个印在名片上的名称,上万件珍贵的皮影藏品分别存放在父母、哥哥、朋友家里,自己租住的房间里也有一部分。7月7日,古城西安阴雨绵绵,江国庆担心,存放的皮影会不会受潮。匆匆赶到含光路父母的住处,在那间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箱子的房间里,开始翻箱倒柜地一件件查看皮影藏品。

忙活了一早上,在确认皮影并无大碍后,江国庆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四周的皮影,那些新娘、新郎、战士、朝臣、神灵,龙、鸟、豹、马和鬼魔静默无声。他说,这些藏品无处容身,只好不见天日了。

但这种情形或许会改变。“再等上三年,实在不行的话,我只好去外地寻求发展了。”江国庆给自己定下了“三年限期”,如果三年之内,博物馆还没有着落,他就要带着他的“千军万马”离开故土。他期望能在外边的天地为它们争来一见天日的机会。

“真的不能再等了!”除了建博物馆,还有一个严峻的现实让江国庆无比担忧:尽管华县皮影在全国颇负盛名,但华县皮影和全国各地皮影一样无法避免绝灭的命运,老一辈的皮影艺人现在已所剩无几。

“由于长期以来在地域、制作工艺和创作题材上的限制,陕西皮影的发展一直很缓慢。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皮影行业,尤其是皮影戏表演后继无人的问题也很严峻。我设计制作《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既是希望能够在扩大创作题材上做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希望借此引起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皮影的关注和兴趣,希望能够救中国皮影起死回生。”目前,全国范围内现在在学习皮影制作的也不超过500人,而皮影戏表演由于要求表演功底过硬、乐器掌握技巧高,学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几近走向灭绝。江国庆认为,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和投资资金已经成为拯救皮影业首当其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人才匮乏,皮影剧目的日益消亡也步步紧逼。截至目前,华县皮影戏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现在仍能演出的剧目仅存大本戏百余部,折子戏50余部。而且随着表演艺人的相继退出,很多剧目正在快速地失传中。

令人担忧的不仅如此。虽然皮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已是独树一帜并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陕西皮影大量流失。民间所剩明、清时代的皮影寥寥无几。如此下去,若干年后要再看陕西皮影就要到外省或外国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