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南国的红豆

广东古称扬越、百越(一作百粤),因此粤剧又称为大戏或是“广东大戏”。周恩来总理曾经说:“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因此“南国红豆”也成为粤剧的一个特别的美称。

粤剧是融合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为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的一个大剧种。

传说在清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因躲避清廷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当然,这个传说并不可靠,因为在雍正年间京剧还没有形成,张五是不可能在当时传授京剧的。

粤剧唱腔音乐采用板腔体和曲牌体的混合。它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流派纷呈,人才辈出。其五大流派即“万能老倌”薛觉先开创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小生王”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四大名旦则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和卫少芳。另外还有一个红遍半边天的红线女――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十余岁就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从艺60多年,演过近百个戏,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其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她所扮演的妇女形象如《关汉卿》中的朱帘秀等影响很大。

在众多的地方剧种中,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并发展到国外的。现在,这颗南国红豆成了名副其实的广东大戏,它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美国、墨西哥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方,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影响较大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在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和《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则有《柳毅传书》、《宝莲灯》等。
粤剧后继有人,如广州粤剧院拥有黎骏声、陈韵红等优秀的艺术家,深受当代观众欢迎。粤剧也一直在创新。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