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苑川剧团6年来坚持演出近3000场
在地方戏剧院团生存艰难的背景下,天青苑川剧团6年来坚持演出近30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又有怎样的期盼?光明日报记者走基层实地探访——
五一小长假,四川省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结束了连续8天的在外演出,回到了自己的“老据点”——绵阳市涪城区铁牛社区川剧演艺中心。几天没看到演出,新老戏迷们蜂拥而至,有400多个座位的剧团剧场基本上场场满座。
面对这样的场景,天青苑川剧团团长周永秀喜忧参半:喜的是节假日人多,剧团收入有了保障;忧的是新观众还有待培养,平时维持仍很艰难。
天青苑川剧团自2006年成立以来,近6年时间在城乡演出了近30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已经是川西北最负盛名的民间川剧团,但生存的压力也迫使他们不断地谋求变革。
坚持每天演出 天青苑名扬川西北
说起成立天青苑川剧团,周永秀直言有点意外。
周永秀原本在绵阳市涪城区金峰镇教书,十几岁时曾考上川剧团,但因家人的反对而未能入行。
2006年,周永秀到城里发展,当时打算在绵阳老城区铁牛广场上开一个茶馆。在茶馆装修的3个月中,先后有800多人来打探:“是不是要修一个剧场来唱戏哟?”
周永秀最后弄明白,茶园所在的位置20年前就是绵阳市人民剧团的地盘,周围老年人多,他们希望再现当年那种随时能看戏的场景。
周永秀当机立断,在茶园里搭建一个简易的剧场,又从四川各地找了9个川剧演员。2006年6月10日,也就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剧团开张演出。此后,哪怕只有十几个观众,天青苑川剧团都坚持每天敲鼓鸣锣,风雨无阻。绵阳的观众都知道每天下午到铁牛广场就能看到现场的演出。
刚开始的时候,观众20多年没有看到川剧了,每天都有100多人捧场。后来,川剧团免费到其他剧场、敬老院、学校等地演出,扩大了知名度。从2007年起,剧团开始下农村,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也承接婚庆、寿庆等商业演出,每年演出都在400场次以上。
几年下来,天青苑川剧团成为川西北唯一一个还在坚持演出的川剧团,各地的川剧演员也纷纷加盟,演职人员从过去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45人。周边市州的戏迷们经常邀请天青苑川剧团赴外演出。4月24日,重庆潼南县戏曲协会的戏迷们专门包车到绵阳看川剧,还送上锦旗,称天青苑是“传承川剧艺术典范”。
最近,天青苑川剧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的授牌,这也是四川全省唯一一个民营川剧团享此殊荣。
应对“三老”窘境 不断推陈出新
尽管天青苑川剧团名声很大,但困境更多,其中最大的就是“老观众、老剧目、老演员”。周永秀认为,天青苑要改变困境,应从突破“三老”难题开始。
“国家可以拿钱培养演员,却很难拿钱培养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售票人员做了统计,每年冬天,总会有一些老面孔永远不再到剧场来了。
为了培养新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对30岁以下观众到剧场看戏实行免费,每年还向绵阳的200多个社区赠送上万张票。川剧团还送戏到学校,培养年轻人的兴趣。
为适应观众的需求,天青苑川剧团成立了创作组,每年必须有新的剧目面世。从2008年至今,已经创作出20多个新剧目,其中有以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援建干部为题材的大型现代川剧《他与羌山同在》,有反映教育问题的《我的输包》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针对不同的群体,川剧团排练了不同的剧目和版本。老年人场次演出川剧经典剧目,以折子戏居多;针对大学生口味,则融入现代手法,并在一场戏中全面展示生旦净末丑;面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剧团则专门排练了一场以戏剧丑角为主的简短剧目。
在社区广场演出,天青苑剧团则以川剧为主的广场文艺方式应对,《王婆骂鸡》等经典剧目逗乐在场的男女老少,滚灯、吐火等川剧传统技艺也日益增强川剧的影响力。
演员们每天演出后,晚上还要用两个小时排戏。剧团还有营销组,负责联系更广泛的演出渠道。
群众有需求 要把川剧传承下来
在天青苑川剧团看一场演出,每人收费10元钱,也就是一杯茶钱,年轻观众看戏还不要钱。而剧团演出一场的成本是1800元,需要一场有180名观众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但实际上经常一场演出也就几十名观众。
这几年,天青苑川剧团经常入不敷出。最艰难的是2007年,剧团差点生存不下来,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团买了一台旧车,每天一早下农村演出,中午回到剧场再准备下午的演出。幸亏与剧场连为一体的茶馆还有部分盈利,可以弥补部分亏损,天青苑剧团才得以坚持下来。
剧团演职人员的收入不高,平均月工资只有1500多元。周永秀说,条件这么差,剧团还能逐步壮大,就是因为川西北的川剧团大多已经解散,而天青苑川剧团还保留着川剧的一方舞台。这几年,不少原来国有院团的演员、民间剧团的演员及业余爱好者都纷纷投奔天青苑川剧团。
周永秀介绍说,剧团里的演员大多40岁以上,他们自幼开始学戏,赖以生存的就是演戏这项技能。他们默默坚守,是因为天青苑川剧团是所剩无几的舞台,是川剧最后的天空。天青苑川剧团最初的9名演员全部坚持了下来,这两年还吸引到几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剧团还把32岁的鼓师彭山送到外地学习,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让周永秀欣慰的是,这几年观众很认可。在她看来,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到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演出,戏迷们总是不舍得剧团离开,还用自己的农产品换戏票。
去年,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出资近20万元,为天青苑川剧团更换了舞台设备和剧场座椅,还给了3场进校园演出的补贴。前不久,该局还出具支持剧团开展送川剧下乡的函。这样,天青苑川剧团到各地演出,可以借用当地的文化场馆,省下一大笔场地租金。铁牛社区也减免了茶园和剧场的部分租金,天青苑川剧团的财务压力减轻了不小。
但是,天青苑的生存能力还很脆弱。周永秀说,既然群众有需求,就应该把川剧这项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来。她希望用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文化的方式,每年给予剧团一定的支持。
临别时,周永秀对记者说:“川剧需要社会各界来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现场而不是在博物馆,欣赏川剧演员不带生存压力的鲜活表演。”
天青苑川剧团走进南山中学演出
五一小长假,四川省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结束了连续8天的在外演出,回到了自己的“老据点”——绵阳市涪城区铁牛社区川剧演艺中心。几天没看到演出,新老戏迷们蜂拥而至,有400多个座位的剧团剧场基本上场场满座。
面对这样的场景,天青苑川剧团团长周永秀喜忧参半:喜的是节假日人多,剧团收入有了保障;忧的是新观众还有待培养,平时维持仍很艰难。
天青苑川剧团自2006年成立以来,近6年时间在城乡演出了近30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已经是川西北最负盛名的民间川剧团,但生存的压力也迫使他们不断地谋求变革。
坚持每天演出 天青苑名扬川西北
说起成立天青苑川剧团,周永秀直言有点意外。
周永秀原本在绵阳市涪城区金峰镇教书,十几岁时曾考上川剧团,但因家人的反对而未能入行。
2006年,周永秀到城里发展,当时打算在绵阳老城区铁牛广场上开一个茶馆。在茶馆装修的3个月中,先后有800多人来打探:“是不是要修一个剧场来唱戏哟?”
周永秀最后弄明白,茶园所在的位置20年前就是绵阳市人民剧团的地盘,周围老年人多,他们希望再现当年那种随时能看戏的场景。
周永秀当机立断,在茶园里搭建一个简易的剧场,又从四川各地找了9个川剧演员。2006年6月10日,也就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剧团开张演出。此后,哪怕只有十几个观众,天青苑川剧团都坚持每天敲鼓鸣锣,风雨无阻。绵阳的观众都知道每天下午到铁牛广场就能看到现场的演出。
刚开始的时候,观众20多年没有看到川剧了,每天都有100多人捧场。后来,川剧团免费到其他剧场、敬老院、学校等地演出,扩大了知名度。从2007年起,剧团开始下农村,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也承接婚庆、寿庆等商业演出,每年演出都在400场次以上。
几年下来,天青苑川剧团成为川西北唯一一个还在坚持演出的川剧团,各地的川剧演员也纷纷加盟,演职人员从过去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45人。周边市州的戏迷们经常邀请天青苑川剧团赴外演出。4月24日,重庆潼南县戏曲协会的戏迷们专门包车到绵阳看川剧,还送上锦旗,称天青苑是“传承川剧艺术典范”。
最近,天青苑川剧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的授牌,这也是四川全省唯一一个民营川剧团享此殊荣。
应对“三老”窘境 不断推陈出新
尽管天青苑川剧团名声很大,但困境更多,其中最大的就是“老观众、老剧目、老演员”。周永秀认为,天青苑要改变困境,应从突破“三老”难题开始。
“国家可以拿钱培养演员,却很难拿钱培养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售票人员做了统计,每年冬天,总会有一些老面孔永远不再到剧场来了。
为了培养新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对30岁以下观众到剧场看戏实行免费,每年还向绵阳的200多个社区赠送上万张票。川剧团还送戏到学校,培养年轻人的兴趣。
为适应观众的需求,天青苑川剧团成立了创作组,每年必须有新的剧目面世。从2008年至今,已经创作出20多个新剧目,其中有以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援建干部为题材的大型现代川剧《他与羌山同在》,有反映教育问题的《我的输包》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针对不同的群体,川剧团排练了不同的剧目和版本。老年人场次演出川剧经典剧目,以折子戏居多;针对大学生口味,则融入现代手法,并在一场戏中全面展示生旦净末丑;面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剧团则专门排练了一场以戏剧丑角为主的简短剧目。
在社区广场演出,天青苑剧团则以川剧为主的广场文艺方式应对,《王婆骂鸡》等经典剧目逗乐在场的男女老少,滚灯、吐火等川剧传统技艺也日益增强川剧的影响力。
演员们每天演出后,晚上还要用两个小时排戏。剧团还有营销组,负责联系更广泛的演出渠道。
群众有需求 要把川剧传承下来
在天青苑川剧团看一场演出,每人收费10元钱,也就是一杯茶钱,年轻观众看戏还不要钱。而剧团演出一场的成本是1800元,需要一场有180名观众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但实际上经常一场演出也就几十名观众。
这几年,天青苑川剧团经常入不敷出。最艰难的是2007年,剧团差点生存不下来,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团买了一台旧车,每天一早下农村演出,中午回到剧场再准备下午的演出。幸亏与剧场连为一体的茶馆还有部分盈利,可以弥补部分亏损,天青苑剧团才得以坚持下来。
剧团演职人员的收入不高,平均月工资只有1500多元。周永秀说,条件这么差,剧团还能逐步壮大,就是因为川西北的川剧团大多已经解散,而天青苑川剧团还保留着川剧的一方舞台。这几年,不少原来国有院团的演员、民间剧团的演员及业余爱好者都纷纷投奔天青苑川剧团。
周永秀介绍说,剧团里的演员大多40岁以上,他们自幼开始学戏,赖以生存的就是演戏这项技能。他们默默坚守,是因为天青苑川剧团是所剩无几的舞台,是川剧最后的天空。天青苑川剧团最初的9名演员全部坚持了下来,这两年还吸引到几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剧团还把32岁的鼓师彭山送到外地学习,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让周永秀欣慰的是,这几年观众很认可。在她看来,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到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演出,戏迷们总是不舍得剧团离开,还用自己的农产品换戏票。
去年,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出资近20万元,为天青苑川剧团更换了舞台设备和剧场座椅,还给了3场进校园演出的补贴。前不久,该局还出具支持剧团开展送川剧下乡的函。这样,天青苑川剧团到各地演出,可以借用当地的文化场馆,省下一大笔场地租金。铁牛社区也减免了茶园和剧场的部分租金,天青苑川剧团的财务压力减轻了不小。
但是,天青苑的生存能力还很脆弱。周永秀说,既然群众有需求,就应该把川剧这项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来。她希望用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文化的方式,每年给予剧团一定的支持。
临别时,周永秀对记者说:“川剧需要社会各界来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现场而不是在博物馆,欣赏川剧演员不带生存压力的鲜活表演。”
天青苑川剧团走进南山中学演出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