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断代川剧传承遇困境

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多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成都市川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拟建立川剧院团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机制,开展市级川剧艺术特色试点学校工作。让川剧这一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中小学生身边。

近年来,包括川剧在内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面临传承和发展困境。对于此次“川剧进校园”,学校和家长也都颇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此方案目的旨在让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的东西不能丢!”

现状

川剧走进孩子身边

和过去单纯进入校园表演川剧不同的是,此次川剧进校园将重点放在了对于川剧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上。按照方案内容,今年成都市将在部分学校进行相关指点工作。除定期组织学生免费观赏川剧节目外,川剧艺术家还将赴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学校师生讲解川剧知识,教授川剧技巧,开展互动交流并进行精品剧目演出,组建川剧培训班、艺术团等。
“其实这个工作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试点开展了。”据成都川剧院艺术处副主任马丽介绍,目前成都市川剧院已经在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双流东升小学以及成都市西一路小学进行了相关试点。

作为试点学校之一,双流县东升小学于2010年3月与成都市川剧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少儿川剧社团,聘请著名川剧艺术家进校辅导,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同时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教授川剧经典。目前,该校少儿川剧社团已有4个经典节目,艺术团的孩子们也参加了多场艺术演出,全校有近200个对川剧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呈梯队发展的校级社团初步形成。

“我们通过与东升小学的合作,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了解川剧喜爱川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发掘川剧‘苗子’,更重要的是,能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马丽说。

调查

观众断代川剧传承遇困境

传承是这次 “川剧进校园”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曲艺形式最怕的就是失去观众。而对于川剧来讲,目前正在面对这个尴尬境况。

成都市川剧院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市内知名的 “川剧窝子”悦来茶馆进行表演,前来观赏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有时也会来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特别喜欢听才子佳人的‘折子戏’,但基本上30岁到50岁这个年龄层的川剧观众很少很少,几乎断代了。”马丽说。

其实对于川剧本身,大多数人的认识都还留于浅层,“川剧嘛,就是‘变脸’、‘喷火’嘛。”当问到什么是川剧时,类似的回答比比皆是。对此,本身就是川剧演员的马丽感到非常无奈。

“作为一个曲艺形式,川剧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光唱腔就分为高腔、昆腔、胡琴腔、弹腔和灯戏五种。另外,川剧还讲究四功五法:手眼身法步和唱做念打舞,所以是一门集歌舞和话剧于一身的艺术。”马丽表示,将川剧引入校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川剧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就是希望不仅要让学生们看川剧,还要学着唱川剧,了解川剧的一些基本东西,例如唱腔、指法等等。”

建议

创新 坚持 效果会更好

“我们当初将川剧引入校园一面是出于文化传承的角度,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出于办学的多样化考量,所以早在2009年,我们就主动和成都川剧院进行了联系。”据双流东升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多的时间里,东升小学已经投入经费20余万元,用于川剧活动相关的服装、道具、交通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地方文化。”该负责人说。

而对于川剧进校园,多数家长也表示支持。双流县东升镇塔桥村村民张先生的孩子目前就读于东升小学四年级。“早就听说学校设有川剧团,还经常组织娃娃进行川剧表演,既长知识,又能让孩子学到点东西,挺好的。”张先生说。

不过,要让川剧融入校园也并非是件易事,毕竟要让生性活泼的青少年,去接受被普遍认为受众年龄层较高的传统曲艺,这并不容易。而如何让孩子们在一两次的“新鲜劲儿”过后,还能形成对川剧的爱好,甚至参与其中则更是一个“技术活”。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要让川剧真正“深入”校园,必要的创新和长期的坚持不可少。在这方面双流的东升小学已经做出了比较不错的表率。

在两年多的试点中,为激发学生对于川剧的兴趣,该校将流行歌曲、古诗词,甚至国学知识谱上川剧的曲牌,改编成“川曲”唱法,让学生们在校园内传唱。谱出了《三字经》、《滚灯》、《四川欢迎你》、《别洞观景》等别具一格的川剧歌舞,并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训练和表演,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