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沪剧应该向前走

近日,“爱的慌”网友发了一篇《沪剧现在应该走一下回头路》,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我从我的视角一吐为快,共同切磋。

举个例子,经典剧目《大雷雨》,目前舞台上演的几乎都是诸惠琴徐伯涛版本,票友们在反复传唱的也是这个版本,其实诸徐版是根据早期的石邵版演变过来,而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诸徐版呢?

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环境的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口味,是符合了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审美需求。电台里时不时的还会放几段石邵版的大雷雨,老实讲,我对于老版大雷雨实在是不敢恭维的。

《庵堂相会》也是类似情形,解洪元王雅琴等好多老前辈都唱过,但为什么目前流行的都是筱爱琴沈仁伟的版本呢?

现在有些戏迷之所以会对以前的老唱段非常的有好感,极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结,好比难得吃一回阳春面,久违了长远勿吃会有种亲切感,会勾起美好的回忆,倘若天天吃连吃一个礼拜还会坚持下去么?从前的老唱段,一句来一句去,翻来复去单调的旋律,还适合现代观众年轻观众的口味吗?

要推广传统文化,推动沪剧发展,只能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传统文化也要包装,观众才会觉得原来传统的东西是这么好听,这么美,从而引导新时代的观众迈入沪剧大门。

传统与创新是个动态的词,50年前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同样今天的创新也会成为50年后的传统。

振兴沪剧的路是曲折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个进程中要尝试要扬弃,才会有进步。沪剧经历过从信口开河、现编现唱的幕表戏到严谨的编剧导演制,不断革新才发展到今天,这就是创新、是进步,有位'feng-ye”的网友说得妙——“要想回到田头山歌时代是不可能了”。

今天茅院长在尝试创新,创新的成果能否得到认可,需待观众需待实践来检验,茅院长没完成还会有张院长王院长来继续,但创新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是必须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