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三轮演出开幕

张必豪 鲍涵 王泰华)10月10日晚,经过国庆期间紧锣密鼓的编排筹备,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三轮校内演出首场在新清华学堂上演,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与部分研究生新生、新入职教工和其他师生共计近两千人到场观看。

《马兰花开》是一部讲述两弹元勋、清华大学校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的清华大学原创话剧,刻画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科技人员的“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是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校“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4月25日至28日,《马兰花开》在新清华学堂首次公开亮相并连演四场,以精美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在校园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应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马兰花开》5月17日至19日在新清华学堂进行了连续四场的第二轮演出,掀起新一轮高潮。经过两轮公开演出的沉淀与意见征求,话剧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继续对该剧进行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提高话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话剧主创团队还于9月份赴青海、新疆等地采风巡演,追寻传奇、致敬英雄、洗礼精神,在当地的演出也同时受到了当地科技工作者、部队官兵、青年学生和部分校友的热烈欢迎。此次《马兰花开》第三轮校内演出即是在此基础上,新招募部分演员同学,经过补充与微调而推出的最新版本。

本轮演出中,在继续保持音乐、舞蹈、影视、朗诵等艺术形式和多媒体元素的艺术风格同时,话剧还新增了红红火火的腰鼓环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基地科研人员与战士们欢庆的场面。腰鼓来自陕北,代表着一种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与同样来自西北的马兰花精神十分契合。

“在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增加的腰鼓部分,即增加了事件本身的喜庆隆重色彩,丰富了话剧的内容,也与邓稼先之后收到母亲病危电报的噩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情节的冲突与戏剧性。” 建筑学院大三学生刘畅是第二次观看《马兰花开》了,他如此评价话剧的调整,“此外,就舞台表演来看,这次表演中情节的很多细节处理得更为娴熟,特别是关于邓稼先的生活细节部分,男女主角在情感的流露上显得更为自然,表达的强度也更为强烈,两者的碰撞形成了很好的舞台感染力。”

当晚演出结束、演员们谢幕时,场内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演出引发了很多同学对于实践理想,奉献青春的思考。材料学院博士一年级的赵同学表示:“邓稼先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祖国奉献自己。现在却有很多人在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后,拒绝了国内研究部门的邀请。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给机械系博士二年级的高原留下印象最深的情景是邓稼先挥笔写下“中国的命运”的场景,《马兰花开》启发了他对于“报国”的理解:“平时我们总在想怎么报国,却不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做好。其实像邓稼先这样,干一行爱一行才是最好的爱国,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是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第三轮演出是2013“马兰花开”迎新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从10月10日到13日将持续上演五场。同时,学校还将于10月11日、12日连续两天下午,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办“青海原子城(海北)‘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报告会”,向全校师生深入宣讲“两弹一星”精神。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